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多井沉积微相评价技术在江汉岩性油藏中的应用

杜飚  
【摘要】:江汉油田油气具“广多薄散杂碎”的地质特点,对岩性油藏来说,只要找到岩性尖灭带或岩相变化带就有发现岩性油藏的可能。根据这一特点,在岩性油藏区块沉积微相评价中形成了以Geoframe软件数据库为基础,应用以神经网络法为主的多井测井相评价技术,多学科合作的沉积微相评价思路。多井沉积微相评价技术包括区块测井资料标准化、关键井沉积微相研究及多井沉积微相评价、沉积微相综合研究等。本文在给出了岩性油藏滚动区块多井沉积微相评价实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晓莉,杨柳;甘肃陇东地区长8油藏储层损害研究[J];钻采工艺;2005年04期
2 王永卓;董春晖;姜振学;李宏义;;围岩含油饱和度控制岩性油藏成藏的物理模拟[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年03期
3 梁建军;董云福;周李军;;临南斜坡带沙三、沙四段岩性油藏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年12期
4 ;新书介绍[J];中外科技情报;2006年22期
5 魏兆胜;宋新民;唐振兴;初霞;杨光;;大情字井地区上白垩统青山口组沉积相与岩性油藏[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年01期
6 邓传伟;李莉华;金银姬;赵秀红;;波形分类技术在储层沉积微相预测中的应用[J];石油物探;2008年03期
7 梁星如;郭发军;熊东慧;;低渗透岩性油藏的评价方法——以乌里雅斯太油田为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年05期
8 尚雅珍;张放东;李伟;范凌霄;于少勇;;锡林好来地区岩性油藏勘探潜力[J];断块油气田;2009年02期
9 李树同;王多云;陶辉飞;王彬;乔华伟;郭永康;南北杰;;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坡折带对岩性油藏的控制[J];新疆石油地质;2009年01期
10 刘宇琦;李建明;刘云生;张广英;;潜江凹陷潜三段-潜四上亚段沉积相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年01期
11 郝翠果;孙丽杰;叶荣;王志宏;;饶阳凹陷大王庄负向构造区岩性油藏的形成[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年05期
12 舒召慧;王召英;;探讨锡林好来地区的岩性油藏[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23期
13 李颂;程光华;;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复杂断块成藏研究与实践——以涠洲D-8构造为例[J];资源与产业;2010年04期
14 王维喜;何文忠;;陕北松新区长6段沉积特征及与油气分布关系[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02期
15 庄丽;老河口油田油藏特征及适用的勘探技术[J];海洋石油;2005年03期
16 杨悦,张化安;延长油田郭旗西区长6储集条件及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分析[J];西北地质;2005年03期
17 祝厚勤;庞雄奇;林世国;姜振学;张俊;张如才;;东营凹陷岩性油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6年01期
18 刘震;郝琦;赵贤正;张以明;易士威;杨德相;;内蒙古二连盆地岩性油气富集因素分析[J];现代地质;2006年04期
19 陈志勇;张道伟;赵东升;;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第三系岩性油藏勘探与实践[J];中国石油勘探;2006年06期
20 祝厚勤;庞雄奇;姜振学;张如才;张俊;;东营凹陷岩性油藏成藏期次与成藏过程[J];地质科技情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飚;;多井沉积微相评价技术在江汉岩性油藏中的应用[A];“南方复杂地层井筒新技术”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松辽盆地南部岩性油藏形成理论与高效勘探实践[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3 ;长岭地区坳陷层系岩性油藏勘探评价技术及目标评价[A];2009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9年
4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大型岩性油藏勘探[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5 白连德;唐振兴;江涛;黄铭志;桂盼;杨燕城;;松辽盆地南部扶新隆起老油区勘探潜力再认识[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6 王永军;;江陵凹陷万城断裂坡折带与岩性油藏勘探[A];中扬子及周缘油气成藏地质要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广英;;潜江凹陷潜三段—潜四上段沉积相特征[A];中扬子及周缘油气成藏地质要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低渗透大型整装油田勘探新突破[A];2009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9年
9 李幼铭;刘洪;吴永刚;陈树民;;我国陆相油储地球物理研究历程回顾与认识[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六卷)[C];2008年
10 马乾;;南堡凹陷北堡地区下第三系沉积体系分析与隐蔽油气藏勘探[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权;二连盆地含油断陷岩性油藏主要发育区带与成藏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王玉柱;冀中坳陷马西地区构造地层演化及岩性油藏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3 孙万军;松辽盆地长岭凹陷含油气系统研究及岩性油藏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4 邓秀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超低渗透大型岩性油藏成藏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刘钦节;低渗油藏储层裂缝的参数反分析优化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6 石玉江;低渗透岩性油藏含油性与富集区测井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于丹;海塔盆地塔南凹陷断裂系统及其控藏机理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8 王淑英;胜利油田垦东北部油区储层特征与预测技术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黄薇;松辽盆地古龙凹陷中段葡萄花油层精细层序划分与沉积相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10 刘卫;老油田复杂油藏剩余油分布的新领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滕工生;复杂岩性油藏录井精细解释方法[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2 于利民;两井东—木头南地区扶余油层层序地层研究及有利区块优选[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3 赵海燕;东营凹陷中带地区沙三段沉积体系与油气聚集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4 黄涛;桩西北部滩海地区馆陶组成藏条件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李景伟;朝阳沟油田外围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及开发潜力评价[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6 王宝光;LB地区原油勘探项目技术经济后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李世恩;井楼油田中区Ⅳ1-3层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8 贾光华;牛庄洼陷东斜坡沙四上亚段沉积特征及储层预测[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9 杨赟;柴达木盆地红柳泉油田三维地震目标精细解释及储层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高巍;松辽盆地南部乾北地区青三段沉积微相与开发潜力分析[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黄振华;辽河油田基岩及岩性油藏勘探获突破[N];中国石油报;2009年
2 李新颜 黄毅 黄华;老区有了新作为[N];中国石化报;2010年
3 陈圣立 黄毅 雷立恒;让严河的“猜想”变为现实[N];中国石化报;2009年
4 记者 张三民;青海油田十项科技项目通过省级验收[N];中国石油报;2009年
5 记者 李祖诗 通讯员 罗劲;江汉勘探获得两个新发现三个新进展[N];中国石化报;2009年
6 修蕾;探秘大庆油田“地下博物馆”[N];黑龙江经济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赵士振;三级储量瞄准亿吨目标[N];中国石化报;2008年
8 记者 仇国强 通讯员 王海洋;中原油田年产原油逾300万吨[N];中国石化报;2009年
9 郜建军江其勤;前陆类含油气盆地共性研究专著出版[N];中国石化报;2008年
10 记者 仇国强通讯员 张国军;中原油田千名干部深入基层解难题[N];中国石化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