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粗差识别的抗差有偏估计(英文)
【摘要】:为了同时削弱粗差和复共线性对大地网平差成果的影响,通过将粗差识别与有偏估计相结合,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抗差有偏估计。该估计分为两步。首先利用粗差的拟准鉴定法(QUAD)探测并修正观测值。然后利用“干净”的观测值及有偏估计得到未知参数的更为准确的估计值。对基于QUAD的有偏估计中的偏参数的几种选择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一个数值例子表明抗差有偏估计不但能够同时抵御粗差和复共线性对平差成果的不良影响,而且估计精度远远优于LS估计、有偏估计、抗差估计和广义压缩型抗差估计。
|
|
|
|
1 |
隋立芬,张超;抗差主成分估计及应用[J];测绘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
2 |
归庆明;韩松辉;吴炳荣;顾勇为;魏萌;;双k型岭估计及其在GPS快速定位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06年01期 |
3 |
隋立芬;抗差岭估计原理及其应用[J];测绘通报;1994年01期 |
4 |
归庆明,黄维彬,张建军;抗差泛岭估计[J];测绘学报;1998年03期 |
5 |
归庆明,黄维彬,张建军,易维勇;秩亏Gauss-Markov模型参数的有偏估计[J];测绘学报;1997年03期 |
6 |
杨元喜;等价权原理──参数平差模型的抗差最小二乘解[J];测绘通报;1994年06期 |
7 |
杨元喜;非线性混合边值问题及其抗差解[J];测绘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
8 |
黄幼才,刘文宝;数字化误差建模中的粗差探测和抗差估计[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
9 |
周世健,陈永奇,邓康伟;污染分布下的L_p估计抗差测度[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
10 |
刘雁雨,隋立芬,刘青利;抗差岭型组合主成分估计及误差影响[J];测绘科学;2004年02期 |
11 |
黄海兰;牛犇;;岭参数确定的研究[J];测绘科学;2011年04期 |
12 |
杨元喜;测量平差模型的抗差解[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5年02期 |
13 |
周世健,陈永奇,邓康伟;统一分布下的L_P估计抗差测度[J];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
14 |
杨元喜;测量抗差最小二乘估计理论系列讲座 (一)抗差估计的概念及其任务[J];测绘通报;1994年04期 |
15 |
黄杰;关于“一种新的抗差估计方法”一文的更正与补充[J];城市勘测;1997年04期 |
16 |
张俊;李屹旭;;多门限值修正法及其在测量中的应用[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
17 |
杨元喜;秦显平;;近五年中国大地测量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进展[J];测绘技术装备;2004年01期 |
18 |
杨元喜;抗差贝叶斯估计及应用[J];测绘学报;1992年01期 |
19 |
周世健,臧德彦;多维L_p估计的抗差测度[J];测绘信息与工程;1997年02期 |
20 |
周世健;方差分量模型的抗差[J];桂林工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