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杂种优势遗传基础及玉米与水稻比较基因组研究
【摘要】:正玉米是我国最重要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玉米杂种优势的利用是我国玉米生产发展的重要动力。近100年多年来,关于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广乏关注和重视,但因为分析方法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一世纪难题仍未得到明确的解答。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分子标记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深入研究杂种优势的机理提供了新的研究策略和技术体系。本研究以玉米强优势组合(Zong 3×87-1)的F2:3
|
|
|
|
1 |
宋方威;彭惠茹;刘婷;张义荣;孙其信;倪中福;;利用三重测交群体剖析玉米株高与穗位高杂种优势的遗传学基础[J];作物学报;2011年07期 |
2 |
李海军;张丽华;陈玲;郑积德;宋炜;王宝强;张动敏;张文英;;玉米F_0代子粒品质性状杂种优势的研究[J];玉米科学;2006年05期 |
3 |
李登海;张永慧;翟延举;黄舜阶;徐庆章;;玉米株型在高产育种中的作用 Ⅰ.株型的增产作用[J];山东农业科学;1992年03期 |
4 |
王新军;曹海河;张登峰;李波;贺岩;李建生;王守才;;玉米雌穗发育期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的研究(英文)[J];遗传学报;2007年02期 |
5 |
孙月婷;张宝石;张宇;钟岩;任志勇;修俊杰;;玉米籽粒相关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J];杂粮作物;2009年02期 |
6 |
陈彦惠,张传贞;玉米姊妹单交种与改良单交种之间遗传关系的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04期 |
7 |
祝静静;靳亮;李新征;彭卫东;王泽立;;玉米杂种优势分子基础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6年S1期 |
8 |
滕海涛;;玉米杂交组合的单株比较可行性分析[J];种子;2008年11期 |
9 |
陈范骏;米国华;张福锁;;玉米氮高效组合杂种优势分析[J];玉米科学;2006年04期 |
10 |
张丹;;以旅大红骨群自交系为父本的玉米杂优组合F_1杂种优势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7年S2期 |
11 |
邱登林,邢燕菊,张青,周柱华,徐立华,阴卫军,张风云,韩金龙;六个玉米自交系数量性状配合力的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
12 |
张兴端;霍仕平;向振凡;晏庆九;张健;余志江;张芳魁;彭方明;;玉米重组群体株型性状和生物学特性的遗传潜势与杂种优势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5年06期 |
13 |
时成俏;王兵伟;覃永嫒;黄安霞;覃德斌;;华南热带地区玉米主要数量性状对产量的效应分析比较[J];玉米科学;2009年04期 |
14 |
叶雨盛;曾桂萍;李哲;戴保威;王灏;;19个玉米自交系主要数量性状配合力分析[J];玉米科学;2007年S1期 |
15 |
司书丽;郝学景;魏春;夏远铁;张旭;;玉米株型性状的亲子相关与杂种优势[J];玉米科学;2009年01期 |
16 |
周正卿;陈洪斌;刘志勇;;利用玉米受精至籽粒成熟阶段杂种优势,增加单交种的产量潜力[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03期 |
17 |
周芳;史振声;王志斌;;玉米杂交当代籽粒性状及营养成分的变化[J];辽宁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
18 |
KK.R.Lamkey;A.R.Hallauer;D.S.Robertson;张泽民;;第10染色体长臂对玉米杂种优势的作用[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1990年03期 |
19 |
侯延荣,曹修才,张桂阁,李学杰;玉米杂交种主要性状的杂交优势分析[J];玉米科学;1997年01期 |
20 |
杨向东,马玉波,杨俊朋,赵祉鹤;玉米自交系间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杂种产量的相关性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199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