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属大粒组荞麦种的细胞学、同工酶及种间杂交研究
【摘要】:从种间杂交、GOT(谷草转氨酶)同工酶谱带差异及细胞学等方面,对荞麦属大粒组8个种11个居群进行了研究。通过合法授粉(长花柱对长雄蕊,短花柱对短雄蕊),发现不同种间存在较高的可杂交性。但是,除了甜荞、F.esculentumvar.homotropicum(Ohnishi)QF Chen(=F.homotropicum Ohnishi)及F.esculentum ssp.ancestrale Ohnishi之间杂交种子正常外,其他种间杂交种子都空瘪、缺乏生活力。这表明在甜荞、F.esculentum var.homotropicum及F.esculentum ssp.ancestrale之间没有生殖隔离。细胞学研究显示,甜荞与F.esculentum var.homotropicum的杂种植株花粉母细胞中期形成8个正常二价体。此外,GOT同工酶结果显示,甜荞、F.esculentum var.homotropicum及F.zuogongense都具有相同的GOT同工酶谱带。F.megaspartanium和F.pilus各自具有独特的GOT同工酶谱带及染色体核型研究等结果都支持它们分别作为不同物种的分类处理。细胞学分析显示,F.cymosum和F.giganteum是异源四倍体,都具有大小显著不同的两个基因组。荞麦属大粒组荞麦种不同基因组和普通荞麦起源问题,也在本文中进行了讨论。
|
|
|
|
1 |
任翠娟;陈庆富;;荞麦属(Fagopyrum Mill)植物资源的RAPD研究[J];种子;2009年11期 |
2 |
帅素容,张新全,毛凯,杜逸;德国白三叶品种与中国西部白三叶地方品种同功酶比较研究[J];草业科学;1998年02期 |
3 |
徐宜民;同功酶技术在作物遗传和育种中的应用[J];世界农业;1995年05期 |
4 |
聂以春,刘金兰;棉属异源四倍体(亚洲棉×司笃克氏棉)的植物形态及农艺性状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
5 |
王秀珍;张文绪;肖振通;;旱稻与水稻苗期的淀粉酶同功酶及其活性的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85年02期 |
6 |
朱红霞,杨小勇,葛才林,龚峥,王泽港,罗时石,马飞;重金属对水稻过氧化物酶同功酶的影响[J];核农学报;2004年03期 |
7 |
周人纲,韩雅珊,阎隆飞;植物高度与过氧化物酶的关系[J];作物学报;1983年04期 |
8 |
毛德志;唐贻兰;庞业声;;利用同工酶鉴定水稻辐射突变体的研究简报[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1986年01期 |
9 |
黄志立;黄彦君;张丽君;刘冬;梁世中;;药用真菌菌丝体产SOD的研究初探[J];中国食用菌;2006年03期 |
10 |
丁安林,刘立军,傅翠真,常汝镇;大豆中脂肪氧化酶同功酶的鉴定研究[J];作物学报;1994年03期 |
11 |
史耀先,亢银平;聚丙烯酰胺同功酶电泳法测定玉米种子纯度分离技术[J];种子科技;1998年04期 |
12 |
徐贱根;;克服棉花种间杂交不孕性的研究初探[J];江西棉花;1980年02期 |
13 |
张如玉;;炉渣加营养液培养棉花种间杂交离体胚试验成功[J];辽宁农业科学;1981年06期 |
14 |
M.沃杰尼恰罗娃;段采华;;小麦同功酶的遗传[J];青海农林科技;1982年03期 |
15 |
秋山 高;赵贵彬;;小麦种子发芽与酸性磷酸酶——特异同功酶的出现及起源[J];麦类作物学报;1984年01期 |
16 |
陈云志;何小弟;陆志新;张春明;吕仲良;;菊花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功酶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89年04期 |
17 |
程备久,田秋元,林毅,王公明,余增亮,何建军;离子注入棉花诱变效应研究 (Ⅱ)离子注入对胚芽中同功酶和微核细胞率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1年02期 |
18 |
胡绍安;崔荣霞;王坤波;王春英;姚长兵;黎绍惠;;棉属野生棉与栽培棉种间杂交新种质创造研究[J];棉花学报;1993年02期 |
19 |
贾高峰,李桂芳,金正勋,李卓夫;小麦种间杂交品质性状的配合力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1996年01期 |
20 |
单纯刚;我国首个种间杂交花生新品种已通过国家审定[J];中国乡镇企业技术市场;2004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