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麻醉方式对小儿腹腔镜手术应激反应的干预
【摘要】:目的研究静脉全身麻醉或全麻联合硬膜阻滞两种不同方式下腹腔镜手术患儿围术期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IL-6、IL-10及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比较两种麻醉方式对机体应激反应和血浆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有效调控腹腔镜手术患儿围术期应激反应的麻醉方式,为临床麻醉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3岁拟行择期腹腔镜手术的患儿40例,年龄23.8±1.6月,体重14.9±1.1kg随机分为全麻组(A组)和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组(B组),每组各20例(n=20)。两组患儿均于术前30分肌注巴比妥钠5mg/kg,阿托品0.01mg/kg。B组患儿入手术室后先行T11~12硬膜外穿刺,置管2cm,给予1.2%利多卡因阻滞。两组麻醉诱导方案相同,均用咪达唑仑0.1mg/kg,芬太尼5μg/ kg,丙泊酚2mg/kg及维库溴胺0.1mg/kg静脉注射;气管插管后接Ohmeda S/5麻醉机控制呼吸。术中均采用异丙酚、芬太尼及维库溴胺静脉泵注维持麻醉。B组每隔45min追加1.2%利多卡因3~5ml。术中行HR、MAP、ECG、SPO2、PETCO2监测。于麻醉前5min(T0)、气腹前(T1)、气腹开始后5min(T2)、气腹开始后30min(T3)、气腹结束后30min(T4)及气腹结束后24h(T5),抽静脉血标本,分离血浆,用ELISA法测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IL-6、IL-10浓度,并于T1、T2、T3、T4各时点抽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记录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丙泊酚及芬太尼总用量。采用SPSS11.0版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结果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体重及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HR、MAP:与T0比较,A组气腹建立后,MAP升高、HR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B组各时点变化均不明显;组间比较,T0、T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T3、T4时A组高于B组(P0.01)。(2)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与T0比较,A、B两组T1、T2、T3、T4逐渐升高,A组T5明显高于T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T5已逐渐下降至术前水平;组间比较,T0、T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T5各时点A组含量均明显高于B组(P0.01)。(3)细胞因子:两组IL-6水平与T0比较,T2、T3、T4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5已明显下降,与T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 10水平:两组均在T2、T3、T4、T5时显著升高,与T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全身麻醉下施行小儿腹腔镜手术,可诱发机体较为严重的应激反应,联合采用硬膜外阻滞,可有效减轻应激反应的程度,但对血浆IL-6、IL-10细胞因子的水平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