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解光宇  
【摘要】:南宋以降,徽州被誉为“程朱阙里”、“东南邹鲁”,足以说明徽州文化受儒学影响之大。儒学南传至徽州的历程为:孔、孟→周、张、二程→朱子,由于朱子将儒学传至徽州,徽州文化在各个层面都贯穿着儒家思想。徽商“贾而好儒”,被视为儒商的典型代表;新安理学更是以传承与弘扬程朱理学为己任;徽州的宗族制则是以儒家宗法制度和《朱子家礼》为蓝本;遍布徽州的书院教育,均是以朱熹诠释的《四书》为金科玉律。就连徽人的民族气节等,都是儒家伦理的生动体现。徽州文化是典型的区域文化,它与儒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儒学是徽州文化的实质,徽州文化是儒学的实践表现形态,二者的关系是区域文化教育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即区域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生动体现;而中华文化又影响和指导着区域文化,二者呈现出互动式发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解光宇;论徽州文化对儒学的传承与弘扬——兼论区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许若齐;;黯淡之“徽”[J];中国经济周刊;2006年30期
3 卞利;;徽州文化与徽学漫谈[J];文史知识;2001年11期
4 叶显恩;徽州文化的定位及其发展大势——《徽州文化全书》总序[J];黄山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山;黄山高专20年徽州文化研究记事(1981—2000)[J];黄山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6 菲元;理性探析"旧邦" 努力发扬"新命" 徽州文化研究的新推进 程朱思想与徽州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安徽程朱阙里召开[J];黄山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叶显恩;徽学研究的一座丰碑——评介祥徽州亨仕个书努[J];黄山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余建华;;安徽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徽州文化全书》[J];全国新书目;2005年09期
9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J];黄山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刘伯山;徽州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历史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11 高晓春;触摸徽州文化[J];人民论坛;1999年03期
12 张脉贤;发挥文化优势 促进安徽发展[J];黄山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13 程必定;;徽州文化与徽商兴衰的历史启迪[J];探索与争鸣;2006年12期
14 朱国兴;地域传统文化与旅游发展的理性思考——以徽州文化为例[J];人文地理;2002年03期
15 彭家国;;强化徽州历史文化的创新和开发研究——徽州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J];探索与争鸣;2005年12期
16 ;徽州文化小资料[J];黄山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7 ;徽州文化掠影[J];黄山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8 ;黄山市六项特色徽州文化名列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J];黄山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9 吴丽蓉;;浅析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J];黄山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0 沈卫威;新儒学伦理与徽州文化精神──胡适的文化背景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解光宇;;论徽州文化的儒学物质(兼论区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A];02’中国北海《朱熹思想与以德治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解光宇;;朱熹理学与地域文化——以晋江文化、徽州文化为例[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霞;;徽州文化的二重性特征及其思想渊源[A];安徽省徽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陈立明;;构建和谐文化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A];和谐文化与统一战线——全国首次统战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范明生;;“轴心时期”中华文化与西亚、南欧文化比较[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6 黄震云;马宗昌;;关于儒学经学国学的关联及其当代意义[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7 吴克明;;社会主义新文化发展观解读[A];湖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苏振芳;;闽南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内在联系及其特点[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9 王昌珞;;全球化与中华文化创新(提纲)[A];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刘波;;复兴中华文化——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曲慧敏;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秀清;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D];南开大学;2009年
3 韩恩珠;中韩两国儒文化意识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4 颜春龙;海外华文传媒与华人文化认同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兰文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现代建构的双重文化进路[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张瑞堂;文化自觉与中国先进文化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宝燕园;中华文化多样性与文化生态平衡[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 王毅聪;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研究徽州文化的国际推广[D];安徽大学;2012年
3 林杨;中国英语与中华文化[D];内蒙古大学;2006年
4 郑学刚;冷战后全球主要文化力量消长与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5 张阔;中华文化视野下满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6 邵长虎;梁漱溟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D];华侨大学;2004年
7 王丁;于丹《<论语>心得》世俗化传播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8 王晓娜;回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研究[D];喀什师范学院;2012年
9 汪超;徽州文化信息资源的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10 张连锋;论中韩文化交流的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维贤;皖赣两省共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N];华东旅游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吴江海;徽州文化迈向“活态传承”[N];安徽日报;2009年
3 刘伯山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文化的标本——徽州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记者祁俊;市政府征求非遗传承人意见[N];黄山日报;2010年
5 实习生 向敏 本报记者 何小龙;保护文化生态不能只说不做[N];江淮时报;2009年
6 安徽大学校长 黄德宽;论徽州文化的现代意义[N];安徽日报;2005年
7 汪大白;徽州文化的今生[N];人民日报;2008年
8 卫保;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通过评审 正式申报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N];中国旅游报;2007年
9 记者 江迪;民盟盟员建议促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成立[N];人民政协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毛学农;李骏工作室徽州文化民间传播者[N];江淮时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