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阐释了媒介中的少数民族形象的两种主要存在方式:一是作为政治符号存在于国家重大传播活动中,二是作为消费符号存在于民族地区旅游文化开发的商业语境,它们分别对应的是"多元一体化的中华民族整体"以及"独特的、神秘的且具有观赏价值的少数民族"的所指意义。符号所处的语境能够决定什么样的含蓄意指得以建构,而"少数民族"的意义的生产又是通过差异化表征来得以实现的。本文以符号学作为研究视角,探讨少数民族的差异化表征运作过程,即"差异"如何游走于不同语境中,它怎样生产意义,生产了何种的意义,以及怎样固定某种意义。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