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杰,卢朝辉,张其云;混凝土随机损伤本构关系——单轴受压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
2 |
南建林,过镇海,时旭东;混凝土的温度-应力耦合本构关系[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6期 |
3 |
刘学军,魏德敏;圆形钢管混凝土柱承载力计算综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0年03期 |
4 |
方永明,戚震华;采用界限面模式的钢筋混凝土板的非线性分析[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
5 |
姚亚雄,朱伯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火试验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6期 |
6 |
鄢建华,黄宝德,汤雷;岩石类材料峰后本构关系研究进展[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3年04期 |
7 |
杨晓艳;李庆冰;赵成文;;配筋加气混凝土结构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砖瓦;2010年03期 |
8 |
张建,惠卓,卫云亭;钢筋混凝土偏压扭构件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
9 |
熊猛,李岗;简析混凝土本构关系模型[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S1期 |
10 |
马生强,王卫峰;轴心受压构件弹性与弹塑性对比分析[J];山西建筑;2005年02期 |
11 |
杨炳麟;;强化—弱化材料的本构关系[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1984年04期 |
12 |
叶黔元;;第六届数值方法在地质力学中的应用国际会议简介[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1989年01期 |
13 |
曹双寅;朱伯龙;;受腐蚀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的性能[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2期 |
14 |
张锦军;向大润;;不同应力路径下粘土的本构关系验证[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6期 |
15 |
李邵军,冯夏庭,廖红建;并行遗传算法对硅藻软岩本构关系的求解[J];岩土力学;2002年01期 |
16 |
朱万成,唐春安,杨天鸿,梁正召;岩石破裂过程分析用(RFPA~(2D))系统的细观单元本构关系及验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1期 |
17 |
柳继平,夏红春;结构—土接触面力学行为特性的研究综述[J];山西建筑;2005年18期 |
18 |
王光纶,尹显俊;岩体结构面三维循环加载本构关系[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9期 |
19 |
骆亚生,谢定义;复杂应力条件下土的结构性本构关系[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5年05期 |
20 |
刘沐宇;刘巧丽;丁庆军;王发洲;胡曙光;;预应力轻集料混凝土空心板梁的有限元模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