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杨洪琼;朱学彬;彭太平;;组合闪烁探测系统的中子能量响应测量[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
2 |
张家宇;王焕玉;张承模;陈勇;梁晓华;杨家卫;汪锦州;曹学蕾;崔兴柱;彭文溪;;嫦娥一号卫星X射线谱仪能量响应矩阵的计算[A];第十三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
3 |
魏迎光;刘森林;袁观俊;陈凌;;高灵敏度环境中子剂量当量仪的能量响应计算[A];第四届北京核学会核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
4 |
李如荣;张建华;王振通;;探测系统γ能量响应标定技术[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
5 |
胡孟春;陈法新;张三阳;;使康普顿探测器灵敏度能量响应相对平坦的一种方法[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
6 |
邢立腾;姜浩;;多电压阈值采样方法在辐射探测器能量响应补偿中的应用[A];江苏省计量测试学术论文集(2014)[C];2014年 |
7 |
张艳婷;韩锐;马慧敏;李鸣野;赵迎喜;;环境级能量补偿实验方法的测试[A];第十八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
8 |
康玺;肖德涛;;α放射性成像模拟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5册(辐射防护分卷、核化工分卷)[C];2011年 |
9 |
李桃生;方栋;杨连珍;马吉增;;在中子能谱测量中单球三计数器的另一种设计[A];全国第五届核仪器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
10 |
张国光;周祖英;张建福;阮锡超;李霞;张显鹏;张小东;李大海;陈亮;黄翰雄;侯龙;欧阳晓平;;利用白光中子源测量塑料闪烁体中子能量响应[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9册)[C];2009年 |
11 |
刘吉珍;漆明森;龚随军;;X参考辐射谱理论计算与程序设计[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7册)[C];2009年 |
12 |
胡孟春;叶文英;周殿忠;张三阳;;脉冲λ时间谱绝对测量方法[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
13 |
肖开宇;崔高显;刘浩才;赵林;赵敏智;;6MV脉冲X射线能注量谱的测量[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8)[C];1998年 |
14 |
欧向明;;新型诊断剂量仪的能量响应特性研究[A];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第二十六届学术与技术交流年会论文汇编[C];2017年 |
15 |
胡孟春;李忠宝;周刚;张建华;赵广军;彭太平;王振通;唐章奎;杨高照;李如荣;唐登攀;陈钰钰;;裂变γ能区6种能量的国产YAP:Ce灵敏度标定[A];2009全国虚拟仪器大会论文集(一)[C];2009年 |
16 |
万兆勇;;核反应堆周围环境剂量监测仪表能量响应的测定[A];全国第三届核反应堆用核仪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
17 |
杨国召;李桃生;刘琼瑶;颜强;董良;洪兵;;中子注量率仪探头优化设计[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三卷)——中国核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7册(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分卷、脉冲功率技术及其应用分卷、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分卷)[C];2013年 |
18 |
范锐锋;马景芳;戴宏跃;艾杰;文延伟;;银活化探测系统测量X光机中(γ,n)中子注量实验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
19 |
唐水亮;周文纳;;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及其应用[A];首届全国矿产勘查大会论文集[C];2021年 |
20 |
任雅君;李凯;龚卿青;白文斌;王廉斌;;基于瞬变电磁感应的金属探测系统分析[A];2020中国系统仿真与虚拟现实技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2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