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预脉冲驱动X射线激光实验
【摘要】:正X射线激光(XRL)探针技术是诊断高密度等离子体状态的一种重要手段,在ICF实验研究中有着重大应用价值,而作为探针光的XRL强度在探针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星光Ⅱ装置能力未有根本改善的情况下,采用现有驱动方式不可能显著提高XRL强度。瑞典伯尔尼大学的Balmer等人在其进行的类氖铁XRL实验中,偶然采用双预脉冲驱动,在泵浦激光输出功率不变的情况下竟然使得增益系数从5.7cm-1提高到9.2 cnm-1,只用18mm
|
|
|
|
1 |
黄文忠;尤永禄;何颖玲;谷渝秋;陈远斌;徐彬;;双预脉冲驱动X射线激光实验[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2)[C];2002年 |
2 |
陈湛;马燕云;邵福球;周东方;银燕;欧阳建明;;纳秒激光预脉冲在低密度等离子体中形成通道的PIC模拟[A];第十四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五届中国电推进技术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09年 |
3 |
王世绩;顾援;黄关龙;唐华泾;;高强度短波长软X光激光实验[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8)[C];1998年 |
4 |
鲁欣;李英骏;张杰;;台面型类氖钛X射线激光的理论模拟[A];Strong Field Laser Physics--Proceedings of CCAST(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2年 |
5 |
王琛;方智恒;王伟;熊俊;孙今人;张国平;郑无敌;傅思祖;顾援;王世绩;;利用皮秒激光驱动瞬态X射线激光实验[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
6 |
杨维东;;氟化氢泛频化学激光实验[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0)[C];2000年 |
7 |
夏明鹤;谢卫平;李洪涛;杨自祥;丰树平;卫兵;傅贞;任靖;孟维涛;;多通道自击穿水开关测试方法研究[A];四川省电子学会高能电子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
8 |
王立君;赵学庆;张永生;林新伟;刘晶儒;;激光实验系统中的光延时技术[A];2006年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文集(C 激光技术与应用专题)[C];2006年 |
9 |
方智恒;;高温烧蚀初始印记及其发展的研究[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9年版)[C];2010年 |
10 |
顾援;傅思祖;王琛;倪元龙;孙玉琴;孙今人;王伟;董佳钦;王世绩;;X射线激光及其应用实验演示[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9)[C];1999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