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油中多种真菌毒素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建立及污染调查分析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仪,在多反应监测模式下建立了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赭曲霉毒素A,玉米赤霉烯酮,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T-2毒素和伏马毒素B1的检测方法。以上9种真菌毒素的定量下限为0.2~1.0μg/kg,回收率为73%~98%,相对标准偏差为7.6%~15.0%。利用该方法对产自福建、上海、江苏、山东、陕西等地的花生油、玉米油、大豆油、橄榄油、调和油、芝麻油等样品进行了污染调查。结果发现3个样品检出含有黄曲霉毒素B1,含量均低于国内安全限量;10个样品检出含有玉米赤霉烯酮,其中1个花生油样品和1个玉米油样品的毒素含量分别高达946.2μg/kg和1160.1μg/kg。利用气相色谱-质谱对玉米赤霉烯酮高污染的花生油样品进行脂肪酸成分确证检测,结果发现该花生油样品实为玉米油。
|
|
|
|
1 |
周远芳;;通过“油类氢化”一节课我是怎样进行直观教学的[J];化学通报;1956年12期 |
2 |
李济生;季秀琴;陈鲁生;;植物油脂肪酸甲酯的气相色谱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1期 |
3 |
魏明,曹新志,廖成华;常见植物油鉴别及掺伪的气相色谱新检测法[J];食品科学;2003年12期 |
4 |
李凤苏;;微波消解-氢化物原子荧光测定植物油中铅[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0年07期 |
5 |
张文德;;2-氨基-1-环己烯-1-二硫代碳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植物油中的镍[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2年02期 |
6 |
尹业平,姚树人,张宝真,郑淑贞;植物油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6年05期 |
7 |
何蕾;杨朝合;;植物油催化裂化生成烃的研究进展[J];炼油技术与工程;2007年01期 |
8 |
祁广建;杜斯乐;;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植物油中维生素E的含量[J];卫生研究;1987年03期 |
9 |
张建民,顾业强,李更辰;无火焰原子吸收法直接测定植物油中锌[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
10 |
梁楠楠;张良晓;王向利;谭斌斌;梁逸曾;;质谱特征结合等效链长定性分析植物油中的脂肪酸[J];分析化学;2011年08期 |
11 |
傅承光,徐宏达;真菌毒素的液相色谱分离和检测[J];分析测试学报;1991年01期 |
12 |
尹庚明,马晓鸥,康思琦;GC-MS联用鉴别植物油中的特征脂肪酸[J];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13 |
梁颖,张春晖,刘邻渭;色谱分析技术在真菌毒素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5年10期 |
14 |
何庆华;许杨;;分子印迹技术在真菌毒素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科学;2009年11期 |
15 |
宫小明;任一平;董静;孙军;李健;金超;于金玲;;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花生、粮油中18种真菌毒素[J];分析测试学报;2011年01期 |
16 |
蒋雄图,虞左向;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食品中棒曲霉素的研究[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1990年03期 |
17 |
王瑞英,汤静,张丽静,王强;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种植物油中维生素E含量[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
18 |
王彦吉;王俭;张建华;张振宇;宋庆芳;;薄层色谱-荧光光谱法分析植物油[J];分析化学;1991年10期 |
19 |
刘受群;油类的氢化实验[J];化学教育;1984年01期 |
20 |
田文荣,余仲建;气相色谱法快速鉴定植物油[J];色谱;1990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