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张月亭  
【摘要】:詹姆斯·乔伊斯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的实验与革新,在小说创作中引入了印象主义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实践了自己的美学理论和艺术观念。从《都柏林人》,《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到《尤利西斯》的创作历程不仅表现了乔伊斯从现实主义理念向现代主义的彻底转变,而且在人物微妙心理的刻画方面也展示了他从"精神顿悟"手法到意识流技巧的转换,而这种转换则体现了乔伊斯艺术审美观的变化。通过乔伊斯对印象主义手法和理念,如非个人化,侧重感官印象,延迟解码,印象堆积刺激观念和启发等的不同运用,有利于探索乔伊斯在三部小说的创作期间美学思想的变化与发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夏海;;浅析《阿拉比》中运用的写作手法[J];青年文学家;2011年09期
2 阮霄羽;;乔伊斯晚期作品的创作欲念与精神隐喻研究[J];长城;2011年08期
3 张卫华;;逃逸与守望:论乔伊斯的故乡情结与其小说创作[J];山花;2011年18期
4 刘彤;;论《黑暗的心》中印象主义——滞后解读[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7期
5 孙薇娜;;康拉德小说《诺斯托罗莫》中的印象主义画面的构筑[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6 高巍;;浅析乔伊斯《死者》的“精神顿悟”[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7 王徽;;德加和《贝莱利一家》[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9期
8 刘丽杉;;名园残照续印象琴缘——浅析钢琴组曲《圆明园漫步》[J];北方音乐;2011年08期
9 贾振义;;《印象主义绘画》一课教学设计[J];甘肃教育;2011年17期
10 张淑苹;;从《睡莲》看莫奈晚期创作抽象意味的转变[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2期
11 轩袁祺;;论李健吾的印象鉴赏式文学批评[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12 丁岩;陈佩宇;丁秀丽;;《黛西·米勒》的印象主义色彩解读[J];海外英语;2011年05期
13 余晓玲;;“自我”与“他者”的话语交锋——《尤利西斯》的对话性特征[J];经营管理者;2011年15期
14 张宪魁;;向传统告别——试析《都柏林人》的艺术特色[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15 石洁;;后印象派的色彩表现特征[J];大舞台;2011年08期
16 王岩;;探析乔伊斯《阿拉比》中的“顿悟”技巧[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17 李秋;;流亡与救赎——《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流亡主题原型解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18 李超;;唐蕴玉油画研究——20世纪前期留法与留日艺术的交汇[J];美术研究;2011年02期
19 刘蕾蕾;郑艳丽;;《六月演奏会》的文学印象主义特色[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7期
20 闫磊磊;;印象主义的品格与情感[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月亭;;乔伊斯与印象主义[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覃琳;;论乔伊斯对“bloody”一词的象征性改写[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史修永;;从焦虑体验的角度看表现主义的审美意蕴[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马卫红;;整个世界源自于美——费特自然抒情诗的诗性特征[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5 马刚;;莫奈油画对当代艺术的影响[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马卫红;;整个世界源自于美——费特自然抒情诗的诗性特征[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刘清荣;;《赫索格》的原型初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孙建光;;《致诺拉:乔伊斯情书》的文体特征及叙事特征研究[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彭刚;;相对主义、叙事主义与历史学客观性问题[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10 姜之国;;和声·涅槃——作曲本科和声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春;《尤利西斯》文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李兰生;詹姆斯·乔伊斯的文化焦虑[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郭海霞;曼斯菲尔德与乔伊斯短篇小说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邓颖玲;康拉德小说的空间艺术[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吴显友;《尤利西斯》的前景化语言特征[D];河南大学;2005年
6 申富英;民族、文化与性别[D];山东大学;2007年
7 李巧慧;论《尤利西斯》中的现代身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郭恋东;论中国现代文坛对“意识流”的接受[D];复旦大学;2006年
9 陈豪;变奏与聚合:乔伊斯《尤利西斯》的美学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邱佳岭;论汤姆·斯托帕德文人剧[D];上海戏剧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柏钧;论《吉姆爷》中的文学印象主义[D];中南大学;2002年
2 单洁;拉威尔钢琴艺术风格及其作品《水的嬉戏》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3 杨海涛;从纳比派到印象主义—解读博纳尔[D];河南大学;2008年
4 李怡;对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印象[D];西南大学;2009年
5 肖潇;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印象主义音乐[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小会;《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的印象主义特色[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翟宁宁;论康拉德小说《诺斯托罗莫》中的印象主义[D];山东大学;2008年
8 董娟;枫丹白露的阳光[D];暨南大学;2008年
9 王红丰;雷诺阿印象主义画风的追寻[D];重庆大学;2008年
10 于勒;德彪西《意象集》Ⅰ的音乐与演奏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小松;乔伊斯在欧洲的第一个家[N];中华读书报;2001年
2 上海外国语大学 李维屏;乔伊斯对我们的启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宋喜岷;罗蒙将带来新“印象主义”[N];中国纺织报;2009年
4 ;文学中对女性的一种“剥夺”[N];中国妇女报;2001年
5 译者:金隄;一个人的乔伊斯[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6 伊者;捕捉“光”与“色”的人们[N];中华读书报;2005年
7 傅浩;汉译乔伊斯诗歌[N];中华读书报;2008年
8 戴从容;从《芬尼根的守灵》的标题谈全书的翻译[N];文艺报;2011年
9 彭文慧;印象主义作品的绘画色彩[N];安徽日报;2005年
10 刘晖;没有地图的旅途[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