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活伦理重构探析
【摘要】:面对如何进行新农村建设,我们似乎遵循着这样的逆向思维:以前农业哺育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现在应该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以前国家财政支出倾向城市,现在应该倾向农村等。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提出了一些具体办法,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与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等,即"多予"一些钱与物,似乎新农村建设就能搞好!但是面对如马克思所说"一袋马铃薯"的农村、曹锦清所说的"尤其不善合"的农民、贺雪峰所说的"原子化"了的农村,数量又有9亿多的农村人口,国家能给多少钱与物呢?这些钱与物到底能起到多少作用呢?因此,必须借用某种方式将"尤其不善合"的农民变成"善合"的农民,将"一袋马铃薯"的、"原子化"了的农村变成一个真正的有机整体,笔者认为这种方式就是生活伦理的重构。可是,转型时期农村传统生活伦理不断缺失与消解,这一定会影响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于是,生活伦理的重构应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前奏,以此推动新农村建设高效进行。这样能使有限的钱、物与软性的"生活伦理"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出建设新农村的巨大能量。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