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翁懷燦  
【摘要】:正唐代日本高僧空海到中國,因遇颱風在霞浦赤岸海口登岸,這一偶然而又必然的歷史事件,為我縣空海研究創造了歷史機遇,使偏處閩東 一隅的霞浦因此而聞名海内外,而松山媽祖“行宫”地位的確認和媽祖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吴双;;空海《文镜秘府论》编写动机新探[J];中国文化研究;2011年03期
2 张静;;唐宋时期中日“汉籍环流”现象初探[J];学理论;2011年16期
3 涂师平;;中日“海上书籍之路” 传播中华文明和思想[J];宁波通讯;2011年12期
4 滕军;;论文化名僧在日本遣明使中的历史作用[J];福建文博;2010年01期
5 ;没有远去——探寻历史记忆中的弘一大师[J];浙江档案;2011年06期
6 王明兵;;宋代的“三教合一”思潮与其在日本“五山禅林”的嬗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语录ANA[J];企业研究;2011年15期
8 刘占文;;梅兰芳魅力再次风靡日本——“京剧之花——梅兰芳”展在日本隆重举行[J];中国京剧;2010年01期
9 沧月;李堃;;羽·黯月之翼③[J];今古传奇(奇幻版下半月版);2011年03期
10 刘怀武;;“风筝”永不断线[J];侨园;2011年07期
11 王孺童;;日本真言宗南山进流声明述略[J];法音;2011年08期
12 金少萍;许金菁;;日本传统绞染工艺的缘起与发展[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3 魏爱霖;刘玄;;试论民间木版年画的地域特色及艺术传承[J];科技信息;2011年22期
14 陈捷;;日本米泽藩旧藏宋版三史与近代中日文化交流[J];文献;2011年03期
15 刘亚钰;;从新兴日源外来词看中日青年文化融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16 蔡毅;;日本汉诗在中国[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7 李家玉;;在中国任职时间最长的外国人长[J];文史天地;2011年04期
18 万新华;;傅抱石留学日本及其对日本中国美术史研究成果的译介[J];艺术学界;2011年01期
19 ;2011灰姑娘海滩派对[J];城色(风尚);2011年09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翁懷燦;;發揮空海研究優勢 開拓中日媽祖文化交流之我見[A];两岸学者论妈祖(第二集)[C];1998年
2 刘明翰;陈月清;;中日文化交流的结晶——璀璨的天平文化[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3 夏衍;;携手开创中日文化交流的美好前景[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4 刘志伟;;从欧阳可亮与安阳的学术联系看中日文化交流[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四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1997年
5 江静;;元代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个侧面——以无学祖元《临剑颂》为例[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6 李梅花;;试述宋日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内容[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7 罗宗真;;六朝时期中国对外文化交流[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8 刘舜强;;中日书画装潢之比较研究[A];传统装裱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方文圖;;《霞浦松山天后宫》讀後記[A];两岸学者论妈祖(第二集)[C];1998年
10 任道斌;;浙江明遗民渡日画家活动研究[A];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葛继勇;《续日本纪》所载赴日唐人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张烨;“洋风姑苏版”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3 郝祥满;奝然与宋初的中日佛法交流[D];浙江大学;2006年
4 刘伟杰;《急就篇》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吕浩;《篆隶万象名义》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玉兰;现代中国人和日本人的时间意识差异[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程红梅;漆器与古代中日文化交流[D];暨南大学;2002年
3 徐风琴;来宋日僧无本觉心与中日文化交流[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4 柴燚;中空海藻酸钙微胶囊的性质及其固定化枯草杆菌生产纳豆激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田恬;朱舜水书简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蔡筱牧;清代:中日文化交流格局的转换[D];延边大学;2008年
7 杨娜;中日文化交流中的牧谿绘画艺术[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于春龙;近代中日文化交流中的一侧面[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何玲玲;“物感”说与“物哀”说[D];扬州大学;2007年
10 曲丽影;“别求新声于异邦”[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芳;中日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战艳;中日文化交流始于7000年前[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3 任叶;杭州径山寺与日本东福寺签署法脉友好备忘录[N];中国旅游报;2009年
4 本报特约记者 何静;怀念中日文化交流使者平山郁夫[N];中国文化报;2010年
5 本报特派记者 张晶;中日文化交流[N];江西日报;2010年
6 记者 刘晚 通讯员 盖延敏;郑洪峨荣获“中日文化交流特使”称号[N];临汾日报;2010年
7 孔媛;中日文化交流的新平台[N];中国文化报;2009年
8 张小兰;文化交流连接中日两国人民的情感[N];中国文化报;2006年
9 周敢普;推进中日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N];科技日报;2007年
10 段裕祥;“希望樱花园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N];桂林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