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浮游动物群落的组成分布与年际变化
【摘要】:依据2006-2008年"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专项)的南海北部大尺度海区(107°00′—120°00′E,15°00′—25°00′N)浮游动物群落调查数据(即是ST06、ST07、ST08、ST09区块的浮游动物群落调查数据,以及广东省、广西省、海南省、福建省近海的浮游动物群落调查数据),对南海北部浮游动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度变化及季节动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史料揭示其年际变化。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有浮游动物1135种(不含68类浮游幼体),隶属于7门18大类群,以节肢动物为第一优势门类,共640种,占总种数56.39%;刺胞动物门的种类列第二位,共297种,占总种数26.17%;栉板动物门10种,环节动物门36种,软体动物门59种,毛颚动物门33种,尾索动物门60种。此外,鉴定浮游幼体68类。该群落以节肢动物门桡足类种类最多309种,占总种数的27.22%;刺胞动物门以水螅水母种类占优,有222种,占总种数19.56%(表1)。各季度均以桡足类和水母类的种类占绝对优势,浮游动物种类具有热带生物区系的特点,主要以近岸暖水种和近岸暖温种为主,在温度较高的夏、秋季喜高温高盐的物种繁盛。1959-1960年,南海北部浮游动物总种数为510种,1978-1979年大陆架调查资料显示,浮游动物种类种类586种,无大变化。1997-2000年,中国专属经济区调查表明,浮游动物种类总数明显增加,达到709种。本次调查,浮游动物种类总数增加到1135种,物种多样性有明显上升趋势,但种类组成结构基本稳定(表2)。南海北部浮游动物总丰度的周年均值为223.90±14.95 ind/m3(n=1472),有明显季节变化: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夏季丰度最高,平均为317.80±2.29 ind/m3(n=372);冬季最低,平均为125.90±0.36ind/m3(n=372);春季高于秋季,分别为315.30±3.17 ind/m3(n=368)和136.5±0.50 ind/m3(n=369)。浮游动物丰度主要由肥胖软箭虫(Flaccisagitta enflata)、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鸟喙尖头溞(Penilia avirostris)、间型莹虾(Lucifer intermedius)构成。丰度高值区呈斑块状,主要位于广西近岸、雷州半岛东侧、万山群岛东北侧和粤东近岸局部海域。近十年,南海北部浮游动物丰度明显增加,周年平均丰度比十年前增加约7倍(表3)。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有所变化,1997-2000年,南海北部浮游动物以甲壳动物为主,占浮游动物总丰度的83.02%,其次,毛颚动物丰度占浮游动物总丰度的9.28%,其它类群丰度较少。本次调查,甲壳动物桡足类为第一大类群,平均丰度占总丰度的34.6%;其次,被囊动物约占总丰度的9.40%;毛颚动物列第三大类群,占总丰度的8.70%。南海北部浮游动物优势种年际变化明显,主要由精致真刺水蚤、亚强次真哲水蚤、肥胖软箭虫、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 pauper)、肥胖三角溞(Pseudevadne tergestina)、鸟喙尖头溞(Penilia avirostris)、球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普通波水蚤(Undinula vulgaris)、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e)构成。软拟海樽(Dolioletta gegenbauri)、间型莹虾、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瘦尾胸刺水蚤(Centropages tenuiremis)、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红粒住囊虫(Oikopleura rufescens)在单一或两个季节繁盛,对浮游动物群落丰度有较大贡献。
|
|
|
|
1 |
杜明敏;刘镇盛;王春生;张东声;章菁;;中国近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J];生态学报;2013年17期 |
2 |
金琼贝;盛连喜;张然;;温度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4期 |
3 |
白庆笙,徐润林,余日清,孟建树;新丰江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5年01期 |
4 |
王克,张武昌,王荣,高尚武;渤海中南部春秋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J];海洋科学集刊;2002年00期 |
5 |
卢亚芳,周立红,黄永春,黄世玉,蔡燕红;杏林湾水库浮游动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
6 |
徐兆礼;长江口邻近水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变动趋势[J];生态学杂志;2005年07期 |
7 |
孙刚;郎宇;房岩;;长春南湖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动物群落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06年04期 |
8 |
高倩;徐兆礼;庄平;;长江口北港和北支浮游动物群落比较[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09期 |
9 |
方宏达;朱艾嘉;董燕红;许战洲;欧强;黄卓轩;刘建益;;2005~2006年珠江口浮游动物群落变化研究[J];台湾海峡;2009年01期 |
10 |
李连春;廖文波;吕海强;刘蔚秋;林继球;黄建荣;;一座热带城市型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特征[J];南方水产;2010年06期 |
11 |
吴利;冯伟松;张堂林;徐昊;余育和;;湖北省西凉湖浮游动物群落周年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湖泊科学;2011年04期 |
12 |
陈炳辉;刘正文;;滤食杂食性鱼类放养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生态科学;2012年02期 |
13 |
高原;赖子尼;庞世勋;杨婉玲;王超;曾艳艺;;酸性河流中浮游动物群落分析[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2年06期 |
14 |
江孝军;韩博平;林秋奇;;水库鱼类放养密度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水生态学杂志;2013年01期 |
15 |
李红;祁峰;谢春刚;陈朋;马燕武;;博斯腾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与分布的季节性变化[J];中国水产科学;2013年04期 |
16 |
杨宇峰;黄祥飞;;鲢鳙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湖泊科学;1992年03期 |
17 |
王自磐;南极陆缘海生盐湖浮游动物群落演替[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5年06期 |
18 |
杨桂军;秦伯强;高光;王小冬;王洪艳;;伊乐藻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09年03期 |
19 |
蒋伟伟;刘正文;郭亮;陈非洲;宋晓兰;;沉积物再悬浮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影响的模拟实验[J];湖泊科学;2010年04期 |
20 |
张光涛;孙松;;2003年夏季西北冰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地理分布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