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新安冬小麦种植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正从农业气候生态角度分析了影响新安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气候因子,结果表明,对新安小麦生产影响最大的气候因子是涝灾。由于降水冬前比冬后变化大,常出现生育前期旱涝和中后期湿害。因此,建议在选用小麦品种时,一要注重早熟性,二要注意产量三要素协调、丰产性好,三要有配套的耕作栽培技术。冬小麦都是秋天种下,冬天成长,春天长叶,夏天结果实,具备了四季的精华,因此被称为"五谷之贵",秋季10—11月播种,翌年5—6月成熟,生育期长达180天左右。新安常年种植小麦约30万公顷,自20世
|
|
|
|
1 |
;小麦夏秋种植成果概况[J];云南农业科技;1981年04期 |
2 |
刘雅清;王剑雄;;山西省小麦品种(系)抗锈性鉴定结果[J];山西农业科学;1986年10期 |
3 |
曹广才;王士英;吴东兵;;冬型小麦品种秋播的田间春化时期和意义[J];农业新技术;1988年04期 |
4 |
钱祖香;;小麦品种收获指数与其它多种性状相关性的研究[J];湖北农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
5 |
王辉;严威凯;;小麦群体的自我调节与高产品种的产量形成[J];陕西农业科学;1989年04期 |
6 |
曹广才,吴东兵;播种至生理拔节期间的积温对冬型小麦品种生育天数的影响[J];农业新技术;1990年03期 |
7 |
韩桂仲,原国辉,郑祥义,高九思,王胜亮,张玉亭;小麦品种(系)对麦红吸浆虫抗性的鉴定[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0年03期 |
8 |
张春庆;影响馒头质量的小麦品质性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3期 |
9 |
任正隆;;黑麦种质导入小麦及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利用方式[J];西藏农业科技;1991年03期 |
10 |
鲍思敬;杨兆生;;适合麦棉两熟的小麦品种选择[J];农业科技通讯;1991年07期 |
11 |
王洪森,张志华;选育中33小麦品种的几点体会[J];作物杂志;1992年04期 |
12 |
孙家柱,田立平,何中虎;北京地区小麦品种茎叶演变规律及分析[J];农业新技术;1992年01期 |
13 |
程俊源;赵林姝;孙国庆;刘录祥;;化学杀雄剂Sc2053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研究[J];核农学通报;1993年03期 |
14 |
;“超大穗”小麦不宜推广[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1994年10期 |
15 |
林素兰;辽宁省小麦品种品质现状及其应用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1995年06期 |
16 |
杨昌河,杨正元,陈兴中,郝亚桓,彭义,周光艺,潘万成,熊鹰;贵州省小麦品种45年来的演变[J];种子;1996年04期 |
17 |
杨俊海,屠建章;优质面包小麦品种蓝天[J];中国种业;2000年05期 |
18 |
马爱平;王红;史忠良;高海燕;;临汾市小麦生产现状及2002年小麦播种意见[J];小麦研究;2001年03期 |
19 |
苗玉红,谭金芳,介晓磊,韩燕来;两个超高产小麦品种施钾效应的差异[J];土壤通报;2003年01期 |
20 |
刘学玲,张玉艳,史建辉,包荣军,张文杰;北安地区小麦品种(系)选择试验[J];现代化农业;200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