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闭药雄性不育的机理及其遗传特性的研究
【摘要】:利用形态观察和显微观测技术分析了番茄闭药雄性不育的产生机理,利用4个组合的各世代研究了番茄闭药雄性不育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闭药雄性不育番茄,由于排列紧密的花药表皮细胞及闭合花冠的双重阻遏作用,致使同侧两个花粉囊之间药室内壁径向加厚的纤维层失水收缩受阻,纤维层中断处——唇细胞不能张开或张开过晚,导致花药不能自然开裂散粉,因而造成雄性不育;番茄闭药雄性不育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与绿叶脉性状无连锁遗传关系存在。
|
|
|
|
1 |
毛秀杰;闫见敏;班淑菊;陈秀丽;闫长见;;番茄雄性不育系HL-2快速繁殖的初步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
2 |
毛秀杰;刘婷;孙中峰;闫建国;;番茄雄性不育系JL-2小孢子发育的细胞学观察[J];种子;2009年05期 |
3 |
;番茄新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优良杂交种[J];农业科技通讯;1978年07期 |
4 |
滕鸿章;;苗期有绿茎标记性状番茄雄性不育系选育的研究(二报)[J];北方园艺;1981年02期 |
5 |
陈玉辉,许向阳,李桂英,李景富;番茄雄性不育研究进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
6 |
李君明,Bistra Atanassova,徐和金,周永健,杨宝军;番茄ps-2雄性不育品系的初步观察[J];园艺学报;2002年04期 |
7 |
赵广荣,宋远佞,邵景成,胡志峰,杨永岗;雄性不育基因工程及番茄杂种优势利用[J];甘肃农业科技;2000年02期 |
8 |
陈竹君,张明方,汪炳良,董伟敏,黄素青;中国特种蔬菜——榨菜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的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1997年03期 |
9 |
崔成日;贾铁金;马有会;徐启江;;长日洋葱新品种金球[J];中国蔬菜;2009年23期 |
10 |
龚义勤;任同辉;柳李旺;赵丽萍;李晓楠;汪隆植;;低硝酸盐含量萝卜的筛选[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
11 |
李德超;;我国萝卜雄性不育研究概述[J];长江蔬菜;2006年06期 |
12 |
张丽;宫国义;;秋白萝卜雄性不育系W05A的选育[J];种子;2006年12期 |
13 |
本刊通讯员;;番茄矮架密植[J];上海农业科技;1977年13期 |
14 |
邵开勋;冯维高;;番茄使用调节安试验初报[J];长江蔬菜;1988年06期 |
15 |
杜庆良;;浅谈北方番茄扦插栽培技术[J];中国农学通报;1988年03期 |
16 |
沈向群;;大白菜雄性不育研究及利用现状[J];北方园艺;1992年04期 |
17 |
李天来;优良番茄和茄子坐果增产激素——番茄丰产剂2号[J];新农业;1993年11期 |
18 |
周伯瑜;番茄异常果的发生与防治[J];河南农业;1994年02期 |
19 |
孙雷心;遗传工程番茄引起健康问题[J];生物技术通报;1995年01期 |
20 |
;“杂87—6—2”番茄[J];农家参谋;1995年Z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