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周勋波;孙淑娟;陈雨海;李全起;杨国敏;;冬小麦种群不同分布方式下水分特征与产量构成关系[J];水土保持学报;2007年01期 |
2 |
汤永禄;黄钢;邓先和;郑家国;;四川盆地稻茬麦垄作栽培技术研究初探[J];西南农业学报;2006年06期 |
3 |
王志勇;李新裕;白由路;;氮钾营养水平对冬小麦产量及肥料效益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9期 |
4 |
朱元刚;董树亭;贾春兰;杨今胜;柳京国;张明;张吉旺;刘鹏;;播期对冬小麦品种登海5197群体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11期 |
5 |
孔祥旋;杨占平;武继承;史福刚;薛毅芳;何方;杨稚娟;;限量灌溉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5年05期 |
6 |
蒋阿宁;黄文江;赵春江;刘良云;王纪华;刘克礼;;基于光谱指数的变量施肥对冬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及其效益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7年01期 |
7 |
刘霞;;鲁西南超高产冬小麦品种筛选及群体质量指标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
8 |
雷亚柯;王辉;宋美丽;魏艳丽;;不同穗型冬小麦源库关系及源库性状改良[J];麦类作物学报;2007年03期 |
9 |
丁晓义;姜鸿明;严美玲;于经川;陈永娜;孙晓辉;;胶东半岛冬小麦9750kg/hm~2超高产品种类型筛选及群体质量指标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
10 |
董克勤,诸德辉,赵昌平,郭晓维,李鸿祥,吴晓琴,常红;品种类型与营养生长积温对小麦穗部性状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1994年03期 |
11 |
李娜娜;李慧;裴艳婷;石玉华;田奇卓;谢连杰;王树亮;刘鑫;徐凤娇;;行株距配置对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及产量结构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0年14期 |
12 |
曹世华,袁瑞农,高法振,陈学奎;植物动力2003对冬小麦后期产量构成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1998年06期 |
13 |
张凤翔,周明耀,徐华平,郭凯泉;水肥耦合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5年02期 |
14 |
杨祯来;付增云;郭梅;;不同追肥时期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新疆农业科学;2006年S1期 |
15 |
李娜娜;田奇卓;王树亮;谢连杰;裴艳婷;李慧;;两种类型小麦品种分蘖成穗对群体环境的响应与调控[J];植物生态学报;2010年03期 |
16 |
姚振凡;王瑞卿;武秀兰;潘晓辉;董渭;汪俊峰;董山;;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华北地区冬小麦亩产三百至三百五十公斤栽培技术规程[J];天津农林科技;1992年03期 |
17 |
钱兆国;吴科;田纪春;丛新军;孙宪印;王超;;光周期对冬小麦穗分化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
18 |
徐银萍;辛平;宋尚有;樊廷录;;旱地冬小麦冠层温度和其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J];农业科技通讯;2010年07期 |
19 |
张存良,陈淑琴,殷毓芬,孙振山,杨平平,吴祥云;多元分析在黄淮冬麦区小麦良种区试中的应用分析[J];华北农学报;1992年03期 |
20 |
李春喜,尚玉磊,姜丽娜,刘萍,邱宗波,张霞;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衰老及产量构成的调节效应[J];西北植物学报;2001年0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