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研究代表性膳食中锌的生物利用率
【摘要】:目的用人体代谢实验和稳定性同位素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价城市育龄期妇女对中国北方城市代表性膳食中锌的生物利用率,为修改制定城市妇女膳食锌参考摄入量提供理论依据:并对锌吸收影响因子在该膳食中的实际摄入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和探讨。方法筛选10名年龄在18-22岁之间健康妇女作实验对象。根据全国第3次营养调查和总膳食研究并结合当地饮食习惯等条件制定代表性实验膳。代谢实验期为14天,前三天为适应期。实验开始后第五天晚餐中随食物口服稳定性同位素价~(67)Zn 4mg和稀土元素镝4mg;晚餐后半小时静脉滴注稳定性同位素~(70)Zn 2ing。静脉点滴后立即收集尿液,每12hr收集一次,连续96hr;在实验开始和结束时给予卡红为标记物,收集两次粪便染红之间的全部代谢样品;用双份饭法收集三天一个循环的全部烹制后膳食样品;在实验开始和结束时取晨起空腹静脉血。用原子吸收仪测定粪便、尿液和膳食匀浆样品中的总锌含量;热表面电高质谱法测定粪便和84~96 小时段尿样中的~(67)Zn/~(68)Zn和~(70)Zn/~(68)Zn稳定性同位素比值;用国标法测定膳食中植酸、蛋白质、铁、钙的含量。同时用代谢平衡法、粪便监测法、双标同位素比值法计算膳食中锌的生物利用率等。结果1.膳食中锌平均摄入量是10.7±1.lmg/d,低于RDA和全国营养调查数据,但接近我国现行居民膳食锌参考摄入量标准。2.代谢平衡法测量锌的粗吸收率是0.25±0.10,表观吸收率是0.35±0.09,真吸收率是0.38±0.10,三者中两两存在统计学差异;双标同位素比值法测得吸收率是0.28士0.09,和上述各方法相比未出现统计学差异。3.机体实际净吸收锌3.70±1.17mg/d;粪便内源性锌排泄为1.61±0.60mg/d,尿液丢失锌约0.60±0.09mg/d,实验期内基本处于正锌平衡。4.植酸实际摄入224.2±32.6mg/d,和膳食锌的摩尔比是2.±0.3。5.铁平均摄入12.2±1.1mg/d,在铁强化期铁/锌摩尔比是1.89,非铁强化期铁/锌摩尔比是1.45。6.钙平均摄入549.3±50.9mg/d,植酸×钙/锌比值是29.2±5.7mmol/d。结论1.副食是该代表性膳食模式下锌的最主要来源。2.稳定性同位素技术优于代谢平衡法,可以对表观吸收率作出更为准确的估计,并能对内源性锌和真吸收进行定量;双标同位素比值法是今后评价锌生物利用的极具发展前途的方法。3.实验期代表性膳食中生物可利用的锌基本能够补充机体锌的丢失,能够满足该年龄段妇女对膳食锌的生理需要量;4.植酸、铁和钙等可能影响锌吸收利用的膳食因子在该代表性性膳食中的含量都比较低,可以认为它们没有对膳食锌的吸收利用产生抑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