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病,主要侵害肝、脑、肾等器官。但它又是少数可以有效对症治疗的遗传疾病之一。营养治疗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使用低铜饮食,保护肝功能,促进铜的排出,减轻症状,防止病情发展。方法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我们随机将14名患者中的7名作为非饮食治疗组即对照组,不予饮食控制,只作饮食记录;7名患者作为治疗组,给予低铜饮食,治疗时间为40天,然后检测两组的铜蓝蛋白(Cp)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值,结果两组的Cp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将两组Cp的变化值进行统计学处理,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由此,我们认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铜饮食对于改善病情是十分有益的。同时,我们还给予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等保护肝脏,促进铜排出的食物,并对有溶血性贫血等其它症状的患者给予对症的饮食治疗,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
|
|
|
1 |
廖杰芳;以癫痫为首发的肝豆状核变性1例报告[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89年01期 |
2 |
黄晓玲,赵相发;小儿肝豆状核变性6例报告[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0年04期 |
3 |
龙秀荣,于一兵,李永昶,牟玲;儿童时期肝豆状核变性误诊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5年05期 |
4 |
马林,高元桂,蔡幼铨,梁燕,郭行高,梁丽;肝豆状核变性的脑MRI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5年08期 |
5 |
白忠臣,刘启书,朱忠恕,孙淑云;肝豆状核变性(附5例报告)[J];黑龙江医学;1995年02期 |
6 |
徐春萍,高莉莉;肝豆状核变性9例误诊分析[J];徐州医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
7 |
宋宝珠,李传富,唐业斌,陶文;27例肝豆状核变性的颅脑CT征[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
8 |
黎建,邱礼元,刘华,粟时国,陈玉清,田歆;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CT诊断[J];现代医用影像学;1998年05期 |
9 |
廖瑞雪;肝豆状核变性误诊1例[J];浙江医学;1999年02期 |
10 |
黄海波,张旭,郑荣远;肝豆状核变性误诊1例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0年06期 |
11 |
殷会玲,姜红;小儿肝豆状核变性的误诊与对策[J];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0年05期 |
12 |
苗秀芳,张月华,李维秋,苗秀兰;肝豆状核变性误诊1例分析[J];吉林医学;2001年05期 |
13 |
车振勇;肝豆状核变性12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年09期 |
14 |
吾加巴特,付加伦;肝豆状核变性误诊为病毒性肝炎[J];临床误诊误治;2005年01期 |
15 |
李红英;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的影像学表现[J];基层医学论坛;2005年04期 |
16 |
常洪山,申月霞;肝豆状核变性33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05年29期 |
17 |
杨睿瑶;黄涛;;肝豆状核变性误诊4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07年05期 |
18 |
李艳华;余素明;李岩梅;;肝豆状核变性误诊为过敏性紫癜1例[J];感染.炎症.修复;2008年01期 |
19 |
王丽娜;谢英;牛艳桃;;肝豆状核变性误诊一例[J];山西医药杂志;2008年09期 |
20 |
郑玥;王平;林家嘉;孙祖洋;;肝豆状核变性1例报告[J];沈阳部队医药;200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