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评价的属性层次模型及其应用
【摘要】:将属性层次模型应用于综合评价,并通过例子说明与层次分析法相比,当评价指标较多时,综合评价的属性层次模型更为简单有效。
|
|
|
|
1 |
程乾生;层次分析法AHP和属性层次模型AHM[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7年11期 |
2 |
程乾生;属性层次模型AHM——一种新的无结构决策方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
3 |
曹建农;一种新的无结构决策方法(AHM法)在城市投资方案决策中的应用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
4 |
武振业,马军岗;企业敏捷性评价模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
5 |
吴有富;基于属性的时序多层次交叉因子综合评判模型及分析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年10期 |
6 |
王其冬,武佩珍,胡旸;属性层次模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年11期 |
7 |
程承运,吴正佳;动态联盟企业盟员选择的属性层次模型[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
8 |
李建明,刘庆欧,曲成毅;综合评价中两种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相似权法和属性AHM赋权法[J];山西医药杂志;2004年06期 |
9 |
李建明,刘庆欧,王洪奇;属性综合评价系统及其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
10 |
万玉成,辛后居,盛昭瀚;未确知层次分析法及其在风险投资决策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2004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