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流数值计算
【摘要】:本文引入普林斯顿海洋模式(POM)用以计算南海及其邻近海域的环流.模式具有151×101水平网格点,垂直方向以σ坐标系方法分为22层.本模式以细网格方法,保持了真实的海岸线和海岛形状,刻画出南海6 000 m的真实地形,及其相应的流动.初始值和侧向开边界条件,取自美国海军研究生院1/4×1/4×20全球模式结果.将1988-1997年的10 a中1月份流速分量(u,v)、温度(T)和盐度(S)值分别加以平均,取作初始量;将1988-1997年的诸月平均值,内插到我们的模式中开边界的网格点上,以此作为逐月侧向热力和动力的强迫条件.海面风场、净热通量和淡水通量则取自海洋大气综合资料库((COADS).在展示模式结果时,为了方便观察,我们将σ坐标各层用三次样条插值方法,求出实际的等深面上要素分布.
|
|
|
|
1 |
高山红,张新玲,吴增茂;渤海海面风场的一种动力诊断方法[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1年06期 |
2 |
廖木星;海面风场预报的技术研究报告[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
3 |
陈德文;商少平;商少凌;张文舟;;台风期间台湾岛周边海域海面风场特征的卫星遥感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4 |
王铁;;合成孔径雷达反演黄海海面风场[J];海洋湖沼通报;2007年04期 |
5 |
周鑫;丁菊丽;田伟;张帆;;海面风场的数值模拟与反演的研究进展[J];广东气象;2009年01期 |
6 |
李敏;王辉;金啟华;;中国近海海面风场预报方法综述[J];海洋预报;2009年03期 |
7 |
韩延磊;李洪平;;遥感资料反演海面风场的新方法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07期 |
8 |
蒋兴伟;宋清涛;;基于微波散射计观测的气候态海面风场和风应力场[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0年06期 |
9 |
石慧;蔡旭晖;宋宇;;中国近海海面风场的分类[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
10 |
周凯;陈希;李妍;毛科峰;王楼;陆正民;;两种海面风场的对比及对海浪模拟的影响[J];海洋预报;2012年03期 |
11 |
张晓东;黄健;孙喜艳;黄金霞;郑延庆;黄海燕;白玉洁;;2009年11月汕尾红海湾海面风场的观测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12年03期 |
12 |
崔琳琳;胡松;;2008年东海海面WRF风场和QuikSCAT风场差异分析[J];海洋预报;2012年05期 |
13 |
吕柯伟;胡建宇;杨小怡;;南海及邻近海域海面风场季节性变化的空间差异[J];热带海洋学报;2012年06期 |
14 |
张雷;石汉青;龙智勇;杜华栋;张子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反演海面风场方法综述[J];海洋通报;2012年06期 |
15 |
刘毓锋;变分调整的海面风场数值模式[J];中国海上油气.工程;1994年02期 |
16 |
陈心一;郝增周;潘德炉;黄思训;龚芳;施东升;;中国近海海面风场的时空特征分析[J];海洋学研究;2014年01期 |
17 |
王蕊;史顺文;严卫;陆文;;利用全极化微波辐射计资料反演台风境内海面风场[J];地球物理学报;2014年03期 |
18 |
谢强,侯一筠,王东晓,齐义泉;初始化方案对有限区域海面风场数值预报模式的影响[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0年06期 |
19 |
谢强,侯一筠,尹宝树,范顺庭,程明华;有限区域海面风场数值模式的建立[J];海洋科学集刊;2000年00期 |
20 |
闫明,刘金芳,杨亮,李颜;南大西洋海面风场时空特征分析[J];海洋预报;200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