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刘汉刚苑国琪张东刘本玉赵朝康刘学军曾俊辉汪涛张太明  
【摘要】:脉冲堆及辅助设施退役工程在源项调查、退役目标管理值和退役方案确认以及其他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全部退役施工。工程源项调查完整、废物分类合理、废物处置安全得当、建筑物及厂区残留放射性污染水平符合国家规范和标准要求,达到了本次退役的管理目标。在退役终态下,场址及存留的建筑物都可以非限制性地使用。工程实施中针对脉冲堆污染源项和现场特点, 研发了合适的辐射防护措施、拆除解体、去污、废物管理和辐射监测技术,在废物最小量化、辐射防护措施、表面去污和深度去污、α气溶胶快速测量以及、铀样品中核素化分析测量等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和技术创新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应用效果。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田盛;脉冲堆燃料的安全特性及其在小型动力堆中的应用[J];核动力工程;1991年01期
2 谭日林,黄文楼,谢玉琪,何乾明,周斌,曹志琦,李映发;我国第一座脉冲堆稳态运行试验[J];核动力工程;1992年05期
3 王远隆,何光前,廖忠岳;脉冲堆的自稳定性计算[J];核动力工程;2000年01期
4 王远隆,何光前,廖忠岳;脉冲堆功率调节系统仿真研究[J];核动力工程;2001年01期
5 张虹,王开明,蒋晓华;脉冲堆热工水力设计程序研制开发[J];核动力工程;2002年06期
6 胡永陶,符世祥,曾建华,洪景丰;脉冲堆堆芯结构抗震分析[J];核动力工程;1991年01期
7 李映发,冀天才,阮桂兴;脉冲堆堆水池的建造[J];核动力工程;1991年01期
8 陈永清,曹志琦,邓朝平,何绍群,王媛莲,蒙卫兵,邓盛;脉冲堆辐射监测与屏蔽试验[J];核动力工程;1992年05期
9 左辉中;铀氢锆脉冲堆及其在科学技术上的应用[J];核科学与工程;1996年02期
10 刘天秋,胡精华,何绍群;用脉冲源技术测量脉冲堆的反应性[J];核动力工程;1991年05期
11 周祖鉴;脉冲堆控制保护系统设计[J];核动力工程;1991年01期
12 黄文楼,谭日林,谢玉琪,柴松山,李映发,何乾明,周斌;我国第一座脉冲堆首次物理启动[J];核动力工程;1993年03期
13 刘金汇;脉冲堆瞬发负温度系数的噪声测量法[J];核动力工程;1998年02期
14 文斌权,李树华,樊子柱,钱天林,陈东文,范永明;脉冲堆元件的焊接[J];核动力工程;1991年01期
15 田盛;脉冲堆燃料元件设计研究[J];中国核科技报告;1994年S1期
16 景春元,单建强,朱继洲,陈达;脉冲堆燃料元件瞬态导热的集总参数模型[J];核科学与工程;1999年03期
17 田盛;脉冲堆燃料元件设计引论[J];核动力工程;1990年03期
18 于俊崇;脉冲堆热工水力设计[J];核动力工程;1991年01期
19 吴向东,梅树才;脉冲堆核容器两元混合气体保护焊[J];核动力工程;1991年01期
20 许立涛;脉冲堆屏蔽设计与分析[J];核动力工程;199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汉刚;苑国琪;张东;刘本玉;赵朝康;刘学军;曾俊辉;汪涛;张太明;;事故脉冲堆及辅助设施退役[A];全国核与辐射设施退役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金涛;李玉成;张钧;;关于核与辐射设施退役若干问题的探讨[A];全国核与辐射设施退役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吴浩;赵亚民;;核与辐射设施退役理念的转变[A];全国核与辐射设施退役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赵柱民;陈立新;缪正强;袁建新;江新标;陈达;;脉冲堆脉冲工况下堆芯功率时空分布模拟[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2册)[C];2009年
5 尹国辉;苏旭军;马怀成;贾明雁;王亚云;;大面积放射性污染场址源项调查的质量管理[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5册)[C];2009年
6 刘华;;核与辐射设施退役监管[A];全国核与辐射设施退役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翼;范晓强;胡锦权;;脉冲堆引发时间测量仪[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2)[C];2002年
8 赵亚民;吴浩;;核与辐射设施退役理念的转变[A];21世纪初辐射防护论坛第三次会议暨21世纪初核安全论坛第一次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陈伟;;脉冲堆堆芯燃料管理和优化研究[A];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10 刘书焕;江新标;于青玉;仲云红;张文首;王凯;杨军;王应林;张继红;方绍辉;周辉;;飞行时间法测量脉冲堆热柱孔道热中子能谱[A];第四届北京核学会核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雷家荣;核爆物理诊断γ探测系统标定中的脉冲光子注量测量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2 刘华;核设施放射性流出物排放的优化控制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袁彬;中国脉冲堆燃料元件包壳破损监测三元法数字化技术研究[D];南华大学;2010年
2 宋利军;核设施退役现场源项调查用HPGe γ谱仪校准技术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5年
3 高阳;核事故早期实时剂量评价方法仿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4 刘强;汽轮机低压缸末级叶片水蚀机理分析及司太立合金片更换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赵永利;放射性测量在极低放废物处置场选址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6 岳维宏;城市放射性废物的管理及其清洁解控水平的初步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1年
7 许铮;高斯模式在滨海核电厂址的有效性检验[D];中北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赵晓展;极微量放射物,公众无需防护担忧[N];工人日报;2011年
2 记者 潘园园;日本核泄漏未对我省造成影响[N];福建日报;2011年
3 ;东南沿海发现极微量放射性物质 对我国环境和公众健康没有影响[N];解放日报;2011年
4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彭瑞云;核泄漏,如何有效防护[N];人民日报;2011年
5 记者 于青;日本部分海产品首次测出超标放射物[N];人民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白剑峰;监测结果微量,不会影响公众健康[N];人民日报;2011年
7 记者 吴晶晶;我国检测到的极微量放射物无损环境和健康[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8 ;我省东部地区监测到极微量放射性物质[N];吉林日报;2011年
9 记者 高莉;我区监测到来自日本的放射性核素[N];宁夏日报;2011年
10 记者 张隽波;我省地表水体中首次监测到放射性核素[N];山西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