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Cu钢表面“富集相”与表面缺陷研究
【摘要】:试验表明:含铜钢(0.025—0.28%Cu)经高温氧化后,其表面氧化铁皮下会产生局部Cu-Ni-As元素的富集(或富集相)。在含Cu钢生产过程中,无论是铸坯的凝固、再加热、甚至热处理都具有这样的氧化条件,因此,这些生产环节都有可能在其表面氧化层产生不同程度的低熔点元素富集。局部轻度的富集不会对钢材表面质量产生危害,只有当富集达到一定的程度(浓度),并沿晶界渗入钢基才会导致热加工过程中钢材表面沿晶界破坏。研究发现含Cu钢板表面月牙状、疤块状的“结疤”缺陷属折叠型缺陷,与Cu-Ni富集无关。原铸坯表面的凹坑、暴露的气孔和微裂纹等缺陷是钢板表面缺陷产生的原因。
|
|
|
|
1 |
夏侯纲
,萧忠敏;中国冶金科技专家——张春铭[J];炼钢;2003年04期 |
2 |
;武钢冷连轧含铜钢数学模型的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87年S3期 |
3 |
尹桂全,杨才福,吕忆农,任高强;含铜钢的时效硬化[J];钢铁研究学报;2004年04期 |
4 |
杨才福,张永权,刘天军;汽车用含铜高强度薄钢板[J];钢铁研究学报;1997年03期 |
5 |
蔡幼庆;固溶温度和时效工艺对06NiCuCrMoNb钢硬度的影响[J];热处理;2002年02期 |
6 |
刘宗昌,任慧平,王海燕,卢弘;含铜高纯钢固溶态的纳米结构[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
7 |
王明玉,张力,张林楠,隋智通,涂赣峰;含钛高炉渣中钛组分最佳富集相的选择[J];材料与冶金学报;2005年03期 |
8 |
陈海林;曾燕屏;;含铜无取向电工钢中的析出相[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0年11期 |
9 |
耿明山;王新华;张炯明;;低合金钢氧化过程残余元素的富集[J];宽厚板;2009年01期 |
10 |
董汉君;张晖;车马俊;何宜柱;;Si对含铜钢表面高温氧化后铜元素富集的影响[J];钢铁;2010年02期 |
11 |
万兰凤;张晖;黄绪传;何宜柱;;合金元素对含铜钢表面高温氧化后铜元素富集和热轧板质量的影响[J];机械工程材料;2011年04期 |
12 |
李绵治;;普通铜钢和复合铜钢的铁鳞[J];钢铁研究;1977年02期 |
13 |
吴立新;曾静;陈士华;龚桂仙;姚中海;;一种含铜钢表面富集相的电子显微分析[J];电子显微学报;2006年S1期 |
14 |
杨才福;苏航;李丽;张永权;;加热工艺对含铜钢表面氧化的影响[J];钢铁研究学报;2007年10期 |
15 |
耿明山;王新华;张炯明;王万军;肖寄光;;钢中残余元素在连铸坯和热轧板中的富集行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
16 |
耿明山;项利;王新华;张炯明;肖寄光;;残余元素对连铸坯和热轧板表面质量的影响[J];钢铁研究学报;2009年05期 |
17 |
李丹;闵永安;廖健雄;吴晓春;涂尔兴;;含铜高淬透性钢连续冷却相变特性分析[J];上海金属;2010年02期 |
18 |
刘友荣;穆海玲;万兰凤;韩乃川;吴浩方;李欣波;杜献智;郭振和;;耐腐蚀钢“铜脆”成因及防止措施[J];梅山科技;2010年01期 |
19 |
林祖勋;;含铜钢在加热时出现“网纹”缺陷的研究[J];武钢技术;1978年02期 |
20 |
赵亚中;武钢冷连轧含铜钢压力计算模型[J];冶金自动化;1984年02期 |
|
|
|
|
|
1 |
李建华;陈士华;陈方玉;;含Cu钢表面“富集相”与表面缺陷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
2 |
罗石念;刘本仁;;合铜耐候汽车板的研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
3 |
陈长白;刘庆春;左军;贾连第;俞梦文;杨耿;潘常芬;;提高耐候钢板表面质量的研究[A];199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下)[C];1999年 |
4 |
胡云生;董大西;;含铜钢连铸坯表面裂纹研究[A];河北省2011年炼钢连铸生产技术与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
5 |
秦树超;董志强;;耐候钢的发展及技术难点浅析[A];河北省2010年炼钢—连铸—轧钢生产技术与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C];201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