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邱振王清晨  
【摘要】:对广西来宾铁桥剖面中二叠统茅口组和上二叠统吴家坪组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研究,共识别出4个沉积相和10个微相,分别为:盆地相(含层状硅质岩微相、含透镜状灰岩的层状硅质岩微相)、下斜坡相(含与灰岩互层的层状硅质岩微相、夹层状硅质岩的灰岩微相、浊流沉积的灰岩微相)、上斜坡相(含夹硅质条带或薄层的灰岩微相、夹硅质团块或条带灰岩微相、灰岩微相、碎屑流等重力流沉积的灰岩微相)和台地边缘相(钙质海绵礁灰岩微相)。野外观测表明,茅口组和吴家坪组各为一个向上变浅的沉积旋回,但两个旋回的演化具有明显的差异,茅口组整体上是由盆地相向斜坡相演化的过程,以发育浊流、碎屑流等重力流沉积为特征,而吴家坪组是由盆地相到斜坡相至台地边缘相,再到斜坡相的演化过程,沉积微相变化频繁。该剖面的沉积微相交替记录了海平面变化过程,表现为茅口期持续下降,吴家坪早期快速上升,中期逐步下降,晚期又升高的特征。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薛林福,王剑,王东坡,梅启太,孙权;储层沉积微相带自动跟踪方法[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年01期
2 雷建安,张志国;西峰油田长8砂体沉积微相探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年S3期
3 王树恒;吴河勇;辛仁臣;祝彦贺;;松辽盆地北部西部斜坡高台子油层三砂组沉积微相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年03期
4 李增学;曹忠祥;余继峰;王明镇;郭建斌;韩美莲;李江涛;;济阳坳陷煤成气富集成藏的盆地动力学特征[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6年04期
5 张吉来;朱广社;陈德平;宋广寿;;马岭油田北三区延安组Y8~Y10油层沉积微相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6年03期
6 倪新锋;田景春;陈洪德;夏青松;张锦泉;窦伟坦;姚泾利;宋江海;;应用测井资料定量识别沉积微相——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白豹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为例[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7 刘军;李玉君;;地震信息在油田开发中后期沉积微相随机建模中的应用——以辽河油田东部凹陷龙10块沙三段下亚段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年01期
8 曹广华;胡亚华;张奇文;韩刚;;利用测井资料识别沉积微相方法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年15期
9 王郑库;欧成华;李凤霞;;吴旗地区长61储层沉积微相及物性研究[J];石油仪器;2007年05期
10 严申斌;李少华;邓恒;;三维储层建模在胜南油田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02期
11 夏宝华;刘笑翠;孟偑;李玉姣;;濮城油田沙二上亚段2+3砂组沉积微相及沉积模式[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年02期
12 詹冶萍;李(丿乂);潘知峰;;埕北断阶带沙一段沉积微相的特征与类型[J];科技信息;2009年09期
13 孙鲁平;首皓;赵晓龙;李平;;基于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的沉积微相识别[J];测井技术;2009年04期
14 徐薇薇;方德庆;周新茂;陈建阳;;大港油田港西明化镇组沉积微相及储层的非均质性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02期
15 田咏;雷卞军;顾绍富;席文燕;;靖边气田陕100井区马五_(1-4)亚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10年01期
16 李玉新;;博兴洼陷小营油田沙二段沉积微相研究[J];内江科技;2010年06期
17 孙静;;胡状集油田胡二块沙三下油藏沉积微相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17期
18 史军;于丽萍;;相控随机建模技术在埕岛油田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05期
19 王洪建,刘文正,陈杨艾,牟泽辉,黎兵,朱宏权;温西一、温五区块三间房组沉积微相与油气产能[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7年03期
20 ;孤岛油田中二中区馆陶组上段第三砂层组沉积微相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振;王清晨;;广西来宾铁桥剖面中上二叠统沉积微相[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1年
2 冯少南;;华南上二叠统几个问题的新认识[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地层古生物专号)[C];1980年
3 张志存;;下、上二叠统界线附近的■类绝灭高峰[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9)[C];1994年
4 张宗言;何卫红;张阳;杨廷禄;吴顺宝;;湖南桑植县仁村坪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底部菊石动物群序列及其区域对比[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谌建国;肖建新;李树惠;;滇东黔西上二叠统地质构造背景及含煤性[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5)[C];1990年
6 邱振;王清晨;;湘黔桂地区中上二叠统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背景[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1年
7 赵宪生;梁桂蓉;;沉积微相相控处理软件研究及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志宏;;湖北五峰上二叠统吴家坪组下部牙形石动物群[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7)[C];1991年
9 魏兆胜;唐振兴;杨光;;吉林大情字井地区沉积微相与岩性圈闭[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邱振;王清晨;严德天;;广西来宾蓬莱滩剖面中上二叠统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背景[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淑娟;复杂断块油藏相控储层建模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2 范广娟;大庆油田萨中密井网区萨葡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及剩余油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3 陈岩;新疆准噶尔盆地乌尔禾油田低渗难采油藏精细描述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4 李薇;苏丹Palogue油田层序地层与储层分布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5 王向荣;洪积扇储层油藏描述及地质建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6 高博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预测方法研究[D];石油大学(北京);2005年
7 张公社;储层参数模型建立[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8 李树军;秦家屯油田油藏地质与开发调整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李志勇;松辽盆地南部红岗油田沉积特征及含油饱和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10 罗水亮;扇三角洲相储层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明亮;松辽盆地十屋油田营城组沉积微相研究和有利储集相带预测[D];吉林大学;2010年
2 王树恒;松辽盆地泰康地区中部组合沉积微相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2年
3 许国民;沈84—安12块S_3~4段沉积微相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4 王继平;新民油田沉积微相及流动单元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5年
5 王一博;单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5年
6 吴小斌;姬塬地区长4+5油藏储层特征及沉积微相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7 葛政俊;民南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剩余油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8 张广权;密井网区井震结合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微相展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9 刘学刚;安塞油田王窑西南塞160井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10 张宇;松辽盆地扶余油田泉头组沉积微相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刚毅 戴运华 岳晓术;加强勘探攻关 促进增储上产[N];中国石化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赵士振 通讯员 董树合;因层而异 分层开发[N];中国石化报;2010年
3 张学斌;川东北普光气田再报捷[N];中国石化报;2006年
4 记者 李兵 通讯员 李历;“老树”发“新芽”[N];中国石油报;2006年
5 记者 李祖诗 通讯员 罗劲;江汉勘探获得两个新发现三个新进展[N];中国石化报;2009年
6 唐伟;情系油气勘探地质综合研究[N];科技日报;2005年
7 朱斯明;精细挖潜激活老油区增产潜力[N];中国石化报;2009年
8 记者 李兵;为油田开发擦亮“慧眼”[N];中国石油报;2005年
9 王孝祥 潘积尚;广西第一口海相油气探井开钻[N];中国石化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仇国强通讯员 郭富晓 杨君;努力让油藏创造更好效益[N];中国石化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