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李金祥秦克章李光明肖波张天平雷晓光  
【摘要】:西藏班公湖带多不杂铜矿床是新近发现的具有超大型远景的典型富金斑岩铜矿床。金红石是富金斑岩铜矿中最特征的副矿物之一,对其结构和成分的研究可以反演成矿流体演化过程并确定斑岩铜矿的主矿体。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基础上,对钾化带、强粘土化叠加钾化带样品中的金红石研究表明,金红石主要发育在黑云母斑晶中及其附近,呈不规则状、颗粒状(粒径约5~20μm)、长条状(一般长10~50μm,宽3~5μm)等。电子探针分析数据显示,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中的金红石相对富集SiO_2、V_2O_3、FeO,SiO_2含量(质量分数,不同)在0.04%~4.40%范围之内;V_2O_3介于0.39%~1.13%,FeO为0.51%~3.01%;而其他成分相对较少,CaO 0.02%~2.71%,MnO最高可达0.2%,SnO 0.1%,Al_2O_3最高达1.97%,MgO 0.96%,Cr_2O_3 0.63%,K_2O一般0.11%~0.49%,Na_2O一般0.1%~0.23%,CuO最高可达0.56%,不含NiO。Fe、Al、V、Sn、Cr、Si、Cu原子数与Ti表现出很好的负相关性,表明这些原子替代金红石的Ti而占据晶格;而金红石中K、Na、Ca较高则可能是由于补偿电荷平衡而进入金红石的晶格。金红石较高含量的CuO、K_2O、Na_2O,表明成矿热液富含Cu、K和Na,同时也暗示金红石在钾化带中形成。金红石与黑云母密切的关系表明,大多数金红石形成于黑云母蚀变或者重结晶的过程中。另外,多不杂富金斑岩型铜矿床矿体中的金红石w(V_2O_3)0.4%,表明金红石中的V含量有助于确定斑岩铜矿中主矿体的范围,从而具有重要的找矿意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白桦;匈牙利的斑岩铜矿床[J];地质科技情报;1982年01期
2 李佩兰;压力释放效应与斑岩铜矿床的矿化作用[J];科学通报;1987年11期
3 任启江;;斑岩铜矿成因研究进展[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2年03期
4 齐武夷;;关于用物探方法寻找斑岩铜矿的若干问题[J];地质与勘探;1975年01期
5 郦今敖 ,蔡宏渊 ,王建业 ,付金宝 ,黄书俊;斑岩铜矿床蚀变作用的演化历史以及蚀变分带模式[J];矿产与地质;1982年00期
6 蔡宏渊;;菲律宾斑岩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勘探[J];地质与勘探;1979年05期
7 西胁亲雄;赵信;;西南太平洋岛弧区斑岩铜矿床的控制构造[J];世界地质;1982年02期
8 周宏坤;郦今敖;;数理统计方法在斑岩铜矿找矿评价中的应用[J];地质与勘探;1979年01期
9 ;我国斑岩铜矿含矿岩体地质特征[J];地质与勘探;1979年08期
10 李建宏;申保川;;斑岩铜矿的蚀变分带及成因模型[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年03期
11 V.F.霍利斯特;黎青;;密执基莱斑岩铜矿床[J];地质与勘探;1975年04期
12 吴奇石;菲律宾群岛斑岩铜矿床液包裹体的研究[J];地质与勘探;1982年01期
13 杜琦;;以我国一些斑岩铜矿为例试论斑岩矿床成矿与地层(围岩)的关系[J];矿床地质;1984年02期
14 朱关祥;;智利、秘鲁斑岩铜矿带的若干地质特征[J];地质与勘探;1980年09期
15 季克俭;吴学汉;张国柄;;关于德兴斑岩铜矿铜源的初步研究[J];矿床地质;1984年02期
16 沃杏宝;近年国外铜矿勘查及研究若干进展[J];矿产与地质;1991年06期
17 R.L.尼尔森;叶之;;斑岩铜矿地质研究的最新进展[J];地质与勘探;1978年08期
18 王小春;周维德;李作华;孙其武;徐德章;袁剑飞;李兴;;西藏冈底斯带斑岩铜矿勘查的现状、走向和相关建议[J];地质与勘探;2006年01期
19 W.H.佩尔顿;P.K.史密斯;高兰;;菲律宾用激发极化法填图找斑岩铜矿床[J];地质与勘探;1977年04期
20 郦今敖 ,王建业;我国斑岩铜矿成矿带的划分以及成矿的地质环境[J];矿产与地质;198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金祥;秦克章;李光明;肖波;张天平;雷晓光;;西藏班公湖带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床中金红石的特征及其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2 李金祥;李光明;秦克章;肖波;;班公湖带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床斑岩-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时代:对成矿构造背景的制约[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3 申萍;沈远超;;西准噶尔与环巴尔喀什斑岩型铜矿床成矿条件及成矿模式对比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4 张兴春;王守旭;冷成彪;秦朝建;王外全;杨朝志;;云南中甸普朗斑岩铜矿地质地球化学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冷成彪;张兴春;王守旭;秦朝建;苟体忠;;云南中甸雪鸡坪和普朗斑岩铜矿容矿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钱鹏;陆建军;倪培;姚春亮;;德兴斑岩铜矿成矿流体来源与演化的流体包裹体研究[A];全国包裹体及地质流体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2年
7 陈廷愚;;谢家荣先生关于成矿作用新生性、再生性和承继性的论述及其实践意义[A];丰功伟识 永垂千秋——纪念谢家荣诞辰110周年[C];2008年
8 慕纪录;孙燕;唐菊兴;;哈密小铺斑岩铜(金)矿床特征及其成矿过程[A];东天山铜金多金属矿床成矿过程和成矿动力学及找矿预测新技术新方法会议论文及摘要集[C];2001年
9 黄志英;李光明;;西藏雅鲁藏布江成矿区斑岩铜矿基本特征与找矿潜力[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10 盛继福;;新疆磁海铁矿蚀变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15)[C];198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国富;迪庆春都斑岩铜矿床地球化学及成岩成矿模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2 郎兴海;西藏雄村斑岩型铜金矿集区成矿作用与成矿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3 史仁灯;西藏班公湖MOR型和SSZ型两套蛇绿岩的厘定及大地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5年
4 祝向平;云南哈播斑岩型铜(—钼—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作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郝金华;青海三江北段斑岩钼铜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张智宇;安徽铜山矽卡岩铜矿床特征与成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许令兵;河南嵩县祁雨沟金矿床成矿作用及找矿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8 袁四化;冈底斯带中段北部早白垩世火山岩及其大地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9 贾宝剑;湖北省阳新县鸡笼山金铜矿床成因与找矿方向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张金树;冈底斯成矿带东段三大斑岩型矿床地质特征及区域控岩控矿模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宪涛;云南中甸春都斑岩铜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讨论[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2 宁墨奂;西藏多龙矿集区斑岩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3 高祥;秘鲁南部Don Javier斑岩铜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预测究[D];中南大学;2012年
4 姜永果;云南省香格里拉春都铜矿区斑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岩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5 陈华;西藏班公湖地区碳酸岩成因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6 杜德道;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和西段)的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7 江军华;西藏班公湖地区含硫化镍超基性岩成因与地壳伸展过程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8 李亮;河北省安妥岭辉钼矿黑云母、绿泥石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吕立娜;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富铁与铜(金)矿床模型[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
10 王崴平;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角岩岩石学与其蚀变—矿化演进序列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康维海;青海整装勘查提速[N];中国矿业报;2011年
2 记者 滕艳;冈底斯成矿研究获新进展[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3 饶振华;五十年风雨征程[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