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白云岩结构构造类型及其形成机理

吴仕强  朱井泉  王国学  胡文瑄  张军涛  王小林  
【摘要】:塔里木盆地寒武一奥陶系白云岩厚度大、分布广,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层。根据岩石学研究并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将其分为4类,其特点如下:(1)泥晶-粉晶白云岩,白云石晶体小、晶形差,有序度在4类中最低(0.73);Na、K、Sr含量在4类中最高;δ~(13)C值及Z值较高,分别为-0.94‰、122.3;Fe、Mn含量较低;阴极发光为亮桔红色;常呈纹层状,具暴露及咸化标志。这些特征表明其结晶较快,形成环境蒸发强烈、盐度较高、氧化性较强,是在萨布哈环境中由浓缩海水发生白云石化所形成。(2)藻纹层白云岩,白云石晶体小,晶形较好,有序度较高(0.85);藻纹层基本保留了其原始微细结构;Na、K、Sr含量较低;δ~(13)C值在4类中最高,平均为-0.50‰;含有较多黄铁矿。这些特征说明其可能形成于成岩作用的稍早期阶段且其成因与藻类活动密切相关,成岩环境盐度较低,可能是在藻类作用下,由富藻层浓集的镁与残留海水在浅埋藏环境中共同作用所形成。(3)雾心亮边白云岩,白云石普遍具雾心亮边结构,雾心含少量包裹体及灰质残余,亮边则少见或无;阴极发光下,雾心发亮桔黄色光,亮边发光暗或不发光;局部见此类白云石呈星散状分布于亮晶颗粒灰岩或泥晶灰岩中;白云石晶体较大,晶形较好。此类白云岩的δ~(13)C及Z值在4类中最低,K、Na、Sr、Fe含量相对较低,Mn含量最高;有序度较高,均值为0.83。这些特征表明此类白云岩中白云石的雾心可能是在早期浅埋藏环境中,由富镁孔隙水交代周围灰质所形成;亮边则形成于埋藏较深的环境,其所需镁可能来源于粘土矿物的转化。(4)重结晶白云岩:白云石晶体粗大且污浊,接触紧密;局部见白云石晶体具环带结构,局部见颗粒幻影结构;阴极发光较暗;Fe含量在4类中最高,Mn含量较高;有序度最高,平均为0.95;包裹体均一温度平均为110.2℃。这些特征表明其可能是在还原性较强的深埋藏环境中,由早期形成的白云岩经较强的重结晶作用所形成。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吴仕强;朱井泉;王国学;胡文瑄;张军涛;王小林;;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白云岩结构构造类型及其形成机理[J];岩石学报;2008年06期
2 杨斌,刘勇;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生油岩评价和勘探方向[J];新疆石油地质;1992年04期
3 周兴熙;;塔里木盆地凝析气的相态成因[J];天然气工业;1996年02期
4 张小兵,赵锡奎;塔里木盆地塔中构造演化与志留系油气关系[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4年02期
5 秦胜飞,李先奇,肖中尧,李梅,张秋茶;塔里木盆地天然气地球化学及成因与分布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年04期
6 杨辉廷,邢玉忠,周拥军;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定量评价研究[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5年03期
7 张宝民;陈建平;边立曾;张水昌;;再论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三叠纪—侏罗纪的海泛事件[J];地质学报;2006年02期
8 吕宝凤;王核;夏斌;;新疆塔东地区含油气系统建设与改造[J];天然气工业;2006年02期
9 单秀琴;钱玲;胡国艺;王春怡;孙庆伍;;塔中奥陶系碳酸盐岩中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在油气成藏中的应用[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6年01期
10 刘全有;刘文汇;孟仟祥;;塔里木盆地煤岩在不同介质条件下热模拟实验中烷烃系列有机地球化学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年03期
11 刘静江;李梅;刘慧荣;顾乔元;;塔里木盆地轮古东奥陶系凝析气藏成因类型[J];新疆石油地质;2006年02期
12 张翔;田景春;彭军;;塔里木盆地下志留统塔塔埃尔塔格组沉积体系及沉积模式[J];沉积学报;2006年03期
13 田景春;彭军;陈高武;张翔;聂永生;赵强;韦东晓;;塔里木盆地东河塘组层序地层学研究[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7年02期
14 吕修祥;周新源;李建交;王清华;杨宁;;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特点[J];地质学报;2007年08期
15 郭建军;陈践发;段文标;李程善;师生宝;叶治续;;塔中Ⅰ号构造带奥陶系天然气成因[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年06期
16 梁狄刚;;塔里木盆地轮南—塔河奥陶系油田发现史的回顾与展望[J];石油学报;2008年01期
17 肖承文;朱筱敏;海川;李进福;刘兴礼;吴远东;;礁滩储集层的测井描述——以塔中1号坡折带为例[J];新疆石油地质;2008年02期
18 孙永革;Will Meredith;Colin E Snape;柴平霞;;加氢催化裂解技术用于高演化源岩有机质表征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8年02期
19 王显东;姜振学;庞雄奇;张俊;;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古油藏规模探讨[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20 于炳松;樊太亮;;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泥质烃源岩发育的构造和沉积背景控制[J];现代地质;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仕强;朱井泉;王国学;胡文瑄;张军涛;王小林;;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白云岩结构构造类型及其形成机理[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2 黄文辉;王安甲;万欢;樊太亮;于炳松;;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特征与白云岩成因探讨[A];白云岩成因及油气储集层研讨会论文集(续)[C];2011年
3 陶小晚;邹才能;贾进华;陶士振;胡国义;罗春树;张宝收;;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地层水真伪鉴别——以轮古油田为例[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绍文;冯昌格;王良书;;塔里木盆地沉积岩热物性参数的测试与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朱光有;张水昌;苏劲;张斌;;塔里木盆地深层超重黑油的成因及分布[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刘绍文;雷晓;王良书;;塔里木盆地地温测量及其现今热状态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曰俊;李良辰;买光荣;罗俊成;;关于塔里木盆地基底的初步讨论[A];中国古陆块构造演化与超大陆旋回专题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0年
8 江茂生;朱井泉;陈代钊;张任祜;乔广生;;塔里木盆地奥陶纪碳酸盐岩碳、锶同位素特征及其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9 吴亚生;习尧;李越;姜红霞;刘丽静;邹建斌;;塔里木盆地奥陶纪生物礁的群落古生态特征[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赵炯洋;陈运平;雷显权;;天山—塔里木盆地接合部莫霍面深度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志慧;塔里木盆地东北缘早古生代造山带的构造特征、造山过程及对塔里木盆地的影响[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2 阳怀忠;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隆坳格局变迁及其构造控制机制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3 杨永剑;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层序岩相古地理及生储盖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初广震;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微相与成岩作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田辉;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天然气生成动力学模拟与成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6 祝贺;塔里木盆地塔北—塔中地区三叠系沉积、层序地层特征及生储盖组合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7 谭红兵;塔里木盆地西部古盐岩地球化学与成钾预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05年
8 刘娅铭;塔里木盆地志留—泥盆系碎屑岩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9 田纳新;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构造分析及控油气作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10 刘晓林;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沉积相与油气分布[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淼;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烃源岩生排烃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2 赵炯洋;天山—塔里木盆地接合部岩石圈结构及盆山耦合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3 刘侃;塔里木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鲍典;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有效烃源岩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5 苏永辉;塔里木盆地古生代张性正断裂判识及其油气地质意义[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6 初广震;塔里木盆地塔中与柯坪巴楚地区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7 马森;塔里木盆地草湖北部主要构造运动及其圈闭类型[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8 安晓璇;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寒武—奥陶系白云岩储层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9 王炜;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典型碳酸盐岩储层的溶解动力学实验与储层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10 李军峰;塔里木盆地中部柯坪塔格组上段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艳;技术创新破解世界级难题[N];中国矿业报;2011年
2 康玉柱;古生界或成我国油气勘探希望之地[N];中国石化报;2011年
3 孙希利 蒋琳琳;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这样获得的[N];科技日报;2011年
4 汤良杰;取得阶段性重要研究成果[N];科技日报;2002年
5 彭冬梅;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4年
6 韩金保;一举破解世界难题[N];中国矿业报;2003年
7 记者 宋杰;今年发现五个亿吨级以上油气田[N];中国石油报;2002年
8 记者 张建松;450万年前即死亡之海[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9 吕秋菱 杨江峰;提高缝洞体定位精度[N];中国石化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宋杰;科研:加快勘探节奏的推动力[N];中国石油报;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