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采集脚印分析和处理方法综述

麻三怀  杨长春  韩晓丽  李波涛  
【摘要】:随着对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的深入,采集脚印对时间切片、各种属性等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内关于采集脚印的研究刚刚起步,本文分析总结了采集脚印产生原因,归纳了采集脚印计算的方法和工具,详细讨论了在资料处理过程中,包括叠前、DMO和叠前偏移、叠后三个方面压制和衰减采集脚印的方法,这些方法明显地提高了数据体的信噪比和可信度.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麻三怀;杨长春;韩晓丽;李波涛;;采集脚印分析和处理方法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年02期
2 W.E.A.Rietveld;A.J.Berkhout;戴成泰;;可控照射法的叠前深度偏移[J];国外油气勘探;1995年03期
3 王建纯;周建军;朱美勤;;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亚尔湖-雁木西地区的应用[J];吐哈油气;1999年04期
4 王成祥,赵波,张关泉,李顺安;地下复杂介质地震处理中的CFP技术[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3年01期
5 刘志臣;在煤田地震勘探中与速度无关的DMO技术探讨[J];中国煤田地质;2003年05期
6 Douglas W McCowan;唐祥功;;利用剩余正常时差校正均方根速度[J];油气地球物理;2007年02期
7 罗省贤;贺振华;;转换P-SV波叠前偏移[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1年04期
8 刘法启,张关泉;基于波动理论的叠前成像算法[J];石油物探;1994年02期
9 A.H.Balch;P-S波转换反射波叠前偏移的极性变化校正[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1995年01期
10 Christopher L.Liner;赵剑敏;;地震资料处理20年回顾[J];油气地球物理;2003年01期
11 Gijs J O Vermeer;姜玉成;司娟娟;郭良川;;两种不同三维地震勘探设计方法的比较[J];油气地球物理;2005年02期
12 王锐;芮拥军;孙成禹;尚新民;;西部复杂探区地震资料叠前偏移技术研究[J];油气地球物理;2005年03期
13 马丽娟;郑和荣;陈霞;;隐蔽油气藏地震预测技术研究新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01期
14 张丽艳;刘洋;陈小宏;;基于虚拟偏移距方法的转换波保幅叠前偏移[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15 朱金明;颜俊华;;VSP 逆时偏移处理[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1年05期
16 贺振华,陈志文,熊小兵;τ-P域地震资料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及其实用算法[J];地球物理学报;1997年02期
17 Charles C.Mosher ,陈玲;偏移对AVO的影响[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1997年04期
18 Y.C.Kim;赵中全;;高效地建立叠前深度偏移的速度模型[J];国外油气勘探;1997年02期
19 马迪生;;技术进步推动深度偏移普及[J];国外油气勘探;1997年06期
20 David Kessleer;刘宝玉;;改善叠前深度偏移质量的控制叠加[J];国外油气勘探;199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麻三怀;杨长春;韩晓丽;李波涛;;采集脚印分析和处理方法综述[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2 张先康;刘国栋;刘泰升;杨卓欣;张成科;赵金仁;杨健;宋建立;祝治平;高泉生;;华北地壳结构的三维探测和研究[A];寸丹集——庆贺刘光鼎院士工作50周年学术论文集[C];1998年
3 马国庆;王辉明;李守才;;地震物理模拟数据采集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4 滕吉文;赖明惠;伍明储;金东敏;樊叙邦;苏泽民;王力生;佘仁富;;研究我国地壳-上地幔结构和速度分布的爆炸地震观测系统和野外工作方法[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4)[C];1989年
5 刘启元;;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观测系统[A];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1年
6 刘盛东;郭立全;;MSP技术及其在煤矿巷道小构造探测中的应用[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吴有信;王琦;;煤矿采区地震勘探技术现状与若干问题的思考[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论坛文集[C];2008年
8 刘盛东;郭立全;;MSP技术及其在煤矿巷道小构造探测中的应用[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论坛专辑[C];2007年
9 张文生;宋海斌;;合成炮叠前偏移速度分析初探[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10 白焕新;刘洋;;地震照明技术[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裴建新;补偿吸收衰减的地质雷达数据叠前偏移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2 段卫星;胜利油田滩浅海地区三维高精度地震勘探采集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3 王兰炜;SLF/ELF观测系统研究及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5年
4 蒋先艺;基于二维与三维复杂结构模型正演的地震数据采集设计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5 陈儒军;伪随机多频电磁法观测系统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6 覃天;共反射面叠加及其波场属性在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7 刘定进;波动方程保幅地震偏移成像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8 刘长胜;海底可控源电磁探测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张研;前陆冲断带复杂构造地震成像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10 杨午阳;粘弹性波动方程保幅偏移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山红;连片叠前偏移技术在吉林探区的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2 马秀红;叠前时间偏移技术研究及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3 裴建新;衰减介质中地质雷达数据正演模拟和叠前偏移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4 王堃;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及其偏移速度误差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5 韩波;遗传算法在地质雷达成像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6 李洋;二维观测系统的研究及其绘制软件的开发[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7 朱秋影;基于叠前偏移资料的AVO反演[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8 王保利;Walkaway VSP数据的相干成像[D];长安大学;2007年
9 胡治权;角度域叠前深度偏移与角度域共成像道集提取方法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10 鲁彬;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带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的初步研究及其应用效果[D];西北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冬梅;叠前偏移处理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4年
2 记者 车莉;我市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年内建成[N];长江日报;2010年
3 记者 闫璟;2020年我市防震减灾综合观测系统将实现全覆盖[N];临汾日报;2011年
4 华深;深部资源勘探技术获新突破[N];中国矿业报;2004年
5 记者 王大军;建成覆盖全市的地震综合观测系统[N];雅安日报;2011年
6 彭冬梅;以技术创新开拓市场[N];中国石油报;2005年
7 杨立;松藻煤矿启动“三下采煤”试验[N];经理日报;2008年
8 肖宝巨;地震勘探又有新成果[N];中国矿业报;2002年
9 李金生;东方物探伊朗采集技术形成特色[N];中国石油报;2005年
10 魏玮 张兵;“双复杂”勘探关键技术成果获好评[N];中国石化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