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龙门山中生代和新生代构造演化的讨论
【摘要】:5.12汶川大地震是在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发生的,这表明龙门山构造带现今的应力与应变场以及在历史中形成的构造格架极为复杂.龙门山构造格架先是形成于太平洋和特提斯两大构造域在中生代的相互作用,后又作为青藏高原的东边界协调青藏高原的隆升和水平生长,其现今的地质地貌格局就形成于这两构造事件的叠加作用.在晚三叠世,扬子西缘发生陆内汇聚作用,在川西形成龙门山构造带,并导致四川前陆盆地的形成,龙门山与四川前陆盆地表现出典型的盆山耦合关系.然而,在中生代大部分时间里,松潘-甘孜构造带与扬子地块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造山极性.扬子地块沿一系列左行走滑断裂持续发生顺时针旋转,并主要在四川盆地发育一套河湖相沉积,而松潘-甘孜构造带则以大规模北东-南西向挤压缩短为特征,并发生整体抬升.在新生代大部分时间里,龙门山和四川盆地对青藏高原的生长和抬升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构造和沉积响应.在地壳表面水平变形速率很低的背景下,现今的龙门山却呈现出非常年轻的高峻地貌特征,其地形梯度之大甚至超过喜马拉雅山.由此可以推测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的汇聚作用可能发生在地壳深部,可能受下地壳流动的控制.晚新生代时期发源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岷江在龙门山山前突然卸载了大量的洪积物,充填在成都平原内,是气候还是构造成因?对此存在不同的认识.汶川大地震引发了大面积的滑坡、泥石流和河流的堰塞,这些地质灾害给我们的启示是:成都平原的砾石沉积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与地质历史中大地震引发的洪水有关,其中最著名的是大邑砾岩.在大邑砾岩之下还存在一套沉积特征截然不同的砾岩,其年龄可能是晚中新世(8~13 Ma),这些砾岩连同上覆的大邑砾岩和下伏的中生界岩层沿安县-灌县断裂发生了强烈的褶皱,由此可以厘定青藏高原东缘大规模隆升机制和时间.
|
|
|
|
1 |
赵建成;刘树根;孙玮;代寒松;张志敬;邓宾;;龙门山与四川盆地结合部的油气保存条件分析[J];岩性油气藏;2011年01期 |
2 |
万柯松;倪四道;赵里;;龙门山周边地区地震波速度结构的有限频率反演[J];国际地震动态;2010年06期 |
3 |
J.Hubbard;J.H.Shaw;郭婷婷;;龙门山和青藏高原的隆起与2008年汶川(M=7.9)地震[J];世界地震译丛;2009年01期 |
4 |
;龙门山逆冲带地质结构及含油远景座谈会在成都召开[J];天然气工业;1983年02期 |
5 |
颜丹平;李书兵;曹文涛;张维宸;;龙门山多层分层拆离地壳结构:新构造变形与深部构造证据[J];地学前缘;2010年05期 |
6 |
李勇,曾允孚;试论龙门山逆冲推覆作用的沉积响应─—以成都盆地为例[J];矿物岩石;1994年01期 |
7 |
赵济湘,陈智梁,张选阳;应用GPS技术监测龙门山、川滇地区地壳形变及近期地震趋势[J];四川地震;1996年02期 |
8 |
幸石川;;试论龙门山北东向构造力学性质转化所涉及的地壳运动方式问题[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1982年04期 |
9 |
杨荣军;刘树根;吴熙纯;赵霞飞;彭靖淞;孙玮;;龙门山前缘上三叠统马鞍塘组沉积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
10 |
张茜;董云鹏;杨晨;屈红军;;米仓山隆升时代的沉积学制约[J];西北地质;2010年03期 |
11 |
林茂炳;初论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的基本结构样式[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
12 |
李勇,曾允孚;龙门山前陆盆地充填序列[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
13 |
李渭娟,梁桂培,姚政生;龙门山及其邻区地球物理场与地震的关系[J];华南地震;1995年02期 |
14 |
吴山,赵兵,苟宗海,邓明森,邓江红,胡新伟;龙门山中-南段构造格局及其形成演化[J];矿物岩石;1999年03期 |
15 |
时华星,向奎,杨品荣,马立群;龙门山前冲断带的油气勘探对准噶尔盆地南缘油气勘探的启示[J];中国石油勘探;2003年04期 |
16 |
周济元;;论龙门山地区构造体系的演变及其形成机制[J];地质通报;1987年04期 |
17 |
刘和甫,梁慧社,蔡立国,沈飞;川西龙门山冲断系构造样式与前陆盆地演化[J];地质学报;1994年02期 |
18 |
赵友年,赖祥符,俞如龙;龙门山推覆构造之初步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1985年00期 |
19 |
林茂炳;初论陆内造山带的造山模式──以四川龙门山为例[J];四川地质学报;1996年03期 |
20 |
吴山,赵兵,胡新伟;再论龙门山飞来峰[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