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及西秦岭地区新生代岩石圈地幔中的相转变带及其温压条件
【摘要】:五相(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石榴石+尖晶石)共存的地幔橄榄岩捕虏体是来自岩石圈地幔相转变带的直接样品。中国东部及西秦岭地区晚第三至第四纪碱性火山岩携带的少量五相共存的地幔橄榄岩捕虏体为探讨这些地区新生代岩石圈地幔中相转变带提供了宝贵的样品。本文根据地幔橄榄岩捕虏体中石榴石和尖晶石的产出状况,将这些橄榄岩捕虏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橄榄岩中尖晶石为粒状残核,尖晶石外缘被石榴石的反应边包围。这种橄榄岩捕虏体代表尖晶石-石榴石相转变带的上限,故称为尖晶石带橄榄岩;第二类橄榄岩中尖晶石和石榴石以单颗粒零散分布为特征,二者共存但未见明显的相转变关系。这类橄榄岩多位于相转变带中部,拟称为尖晶石-石榴石过渡带橄榄岩;第三类橄榄岩中以石榴石为主,尖晶石和辉石等微晶构成石榴石反应边。这类橄榄岩代表尖晶石-石榴石相转变带的下限,故称为石榴石带橄榄岩。因此,根据不同类型橄榄岩捕虏体中矿物的组成,结合温度压力估算即可确定岩石圈地幔中相转变带的深度和厚度。本文通过对中国东部及西秦岭地区晚第三至第四纪碱性火山岩携带的尖晶石-石榴石二辉橄榄岩捕虏体的温度压力估算来进一步厘定中国东部新生代岩石圈地幔中的相转变带深度和厚度。
|
|
|
|
1 |
樊祺诚,刘若新,林卓然,谢鸿森,张月明,徐平;上地幔尖晶石-石榴石相转变实验研究及其意义[J];中国科学D辑;1997年02期 |
2 |
张勇,陈斌,邵济安,翟明国;华北太行晚中生代煌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3年01期 |
3 |
丘志力;吴福元;于庆媛;谢烈文;杨树锋;;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中锆石巨晶的Hf同位素组成[J];科学通报;2005年21期 |
4 |
韩江伟;熊小林;朱照宇;;雷琼地区晚新生代玄武岩地球化学:EM2成分来源及大陆岩石圈地幔的贡献[J];岩石学报;2009年12期 |
5 |
支霞臣,L.Reisberg,彭子成,余春江;扬子克拉通东北缘岩石圈地幔的Re-Os同位素地球化学:大陆岩石圈地幔的形成和演化的制约[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1年04期 |
6 |
徐夕生,蔡元峰,周新民;中国东南部新生代岩石圈地幔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6期 |
7 |
王冬艳,许文良,冯宏,林景仟,郑常青;辽西中生代晚期岩石圈地幔的性质:来自玄武岩和地幔捕虏体的证据[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2年04期 |
8 |
张宏福,英基丰,徐平,马玉光;华北中生代玄武岩中地幔橄榄石捕虏晶:对岩石圈地幔置换过程的启示[J];科学通报;2004年08期 |
9 |
吴福元,孙德有;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作用与岩石圈减薄[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
10 |
赵军红,胡瑞忠,刘燊;福建岱前山辉长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探讨[J];矿物学报;2004年03期 |
11 |
夏萍,徐义刚;滇西岩石圈地幔域分区和富集机制:新生代两类超钾质火山岩的对比研究[J];中国科学D辑;2004年12期 |
12 |
汤艳杰;张宏福;英基丰;张瑾;;橄榄岩-熔体反应过程中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的转变[J];自然科学进展;2007年06期 |
13 |
樊祺诚;隋建立;赵勇伟;孙谦;李霓;杜星星;;大兴安岭中部第四纪火山岩中石榴石橄榄岩捕虏体的初步研究[J];岩石学报;2008年11期 |
14 |
郑永飞;吴福元;;克拉通岩石圈的生长和再造[J];科学通报;2009年14期 |
15 |
Sean D.Willett;成中梅;;根据大陆碰撞模式推断亚洲岩石圈地幔向西藏下部的俯冲作用[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1996年01期 |
16 |
高山,Roberta L.RUDNICK,Richard W.CARLSON,William F.McDONOUGH,刘勇胜;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置换作用和壳幔生长耦合的Re-Os同位素证据[J];地学前缘;2003年03期 |
17 |
李伍平;李献华;;辽西晚古生代长茂河子辉绿岩墙群的地球化学特征[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
18 |
邱瑞照;;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J];中国地质;2006年01期 |
19 |
李廷栋;;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专项研究主要进展和成果[J];中国地质;2006年04期 |
20 |
肖庆辉;邱瑞照;伍光英;邢作云;张昱;童劲松;;中国东部中生代软流层上涌造山作用[J];中国地质;200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