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下地壳拆沉模式初探
【摘要】:下地壳拆沉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文中指出下地壳拆沉必须满足至少三个条件:1,地壳加厚使其下部达到榴辉岩相是拆沉的前提。2,大规模岩浆活动使大量低密度的中酸性物质移出下地壳,使下地壳密度增加直至超过下伏地幔。由于下地壳榴辉岩相岩石部分熔融所形成的岩浆具有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因此,大规模埃达克岩的熔出是下地壳拆沉的先决和必要条件。3,岩石圈地幔转化为软流圈地幔,使下地壳能够进入地幔。陆壳下的岩石圈地幔原先是冷的、刚性的和不易流动的,如果有热和水的加入,可以被软化,使其变成热的、塑性的和易流动的软流圈地幔。因此,岩石圈地幔转化为软流圈地幔是下地壳拆沉的必要和充分条件。作者认为,下地壳不大可能整体拆沉,而很可能是一块一块如飘雪花似地拆沉。如果下地壳的密度降低(低于下伏地幔),如果地幔停止热的供给,如果陆壳底部的软流圈地幔又恢复为岩石圈地幔,拆沉即终止。文中讨论了中国东部中生代下地壳拆沉的可能性,探讨了岩石圈减薄的机制,认为下地壳不需要也不可能与岩石圈地幔一道拆沉。
|
|
|
|
1 |
张旗;金惟俊;王元龙;李承东;王焰;贾秀勤;;大洋岩石圈拆沉与大陆下地壳拆沉:不同的机制及意义——兼评“下地壳+岩石圈地幔拆沉模式”[J];岩石学报;2006年11期 |
2 |
高山;章军锋;许文良;刘勇胜;;拆沉作用与华北克拉通破坏[J];科学通报;2009年14期 |
3 |
吴福元;壳-幔物质交换的岩浆岩石学研究[J];地学前缘;1998年03期 |
4 |
李晓勇;范立勇;;西秦岭地区晚中生代OIB型玄武岩的发现及其意义[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5 |
陈亮;拆沉模式评述[J];西北地质;1998年04期 |
6 |
夏斌,陈根文,王核;全球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形成的构造背景分析[J];中国科学D辑;2003年S2期 |
7 |
许丽丽;章军锋;;大陆下地壳流变性质与华北克拉通破坏机制[J];地质科技情报;2009年06期 |
8 |
勾永东;川西白玉县甘洛沟岩体特征及成因探讨[J];四川地质学报;2001年02期 |
9 |
夏斌;陈根文;王核;;全球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形成的构造背景分析[J];中国科学D辑;2002年S1期 |
10 |
程顺有,张国伟,刁博,郭安林,于香妮;东秦岭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初探[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
11 |
RobertaL.Rudnick;刘勇胜;;形成中的大陆壳[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1996年04期 |
12 |
卢欣祥,尉向东,于在平,王义天,薛良伟,叶安旺,索天元,晋建平;小秦岭—熊耳山金成矿作用与区域构造的耦合[J];黄金地质;2004年01期 |
13 |
路凤香;郑建平;张瑞生;邵济安;李伍平;余淳梅;;地壳与弱化岩石圈地幔的相互作用:以燕山造山带为例[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
14 |
蔡周荣;夏斌;王冉;吕宝凤;;关于底侵作用和拆沉作用在南海中的指示意义[J];海洋通报;2007年06期 |
15 |
毛景文;华北克拉通大陆下地壳的再循环[J];中国基础科学;2005年01期 |
16 |
罗照华;辛后田;陈必河;柯珊;黄金香;;壳幔过渡层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J];现代地质;2007年02期 |
17 |
闫丽萍;;松南基底构造对中浅层构造演化影响研究[J];中国科技财富;2008年11期 |
18 |
王超;金振民;高山;章军锋;郑曙;;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破坏的榴辉岩熔体-橄榄岩反应机制:实验约束[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0年05期 |
19 |
高山,金振民;拆沉作用(delamination)及其壳—幔演化动力学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1997年01期 |
20 |
杨晓志;夏群科;E.Deloule;樊祺诚;郝艳涛;;麻粒岩中的水对大陆下地壳性质和演化的启示[J];自然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