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克拉通中生代下地壳置换:非造山过程的壳幔交换
【摘要】:华北克拉通内部前寒武纪麻粒岩地体和新生代火山岩的麻粒岩捕虏体的研究表明,前寒武纪下地壳与现今下地壳的组成是不同的。下地壳的主要置换发生在中生代。这表明,华北克拉通中生代的构造重大转折,不仅使得盆山格局发生了变化,而且下地壳和上地幔的组成和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已发表的关于东部岩石圈减薄的机理有拆沉作用、幔柱构造等模式,均与造山带的演化相联系。本文注意到,华北克拉通最下部地壳的大部或全部都已被中生代的下地壳置换,它们不仅发生在克拉通边部,而且发生在克拉通内部。因此华北克拉通中生代的地幔上涌造成前寒武纪的下地壳被中生代的下地壳取代的作用,可称为华北克拉通中生代换底作用。中生代时期的华北克拉通下可能存在有规模的地幔柱,强烈的壳幔交换是换底作用的主要方式,热侵蚀和化学侵蚀的细节还不清楚。但可以推测这与造山带的演化没有直接关系,和造山带岩石圈根部的拆沉作用及一般意义的底侵作用不同。
|
|
|
|
1 |
许文良;杨承海;杨德彬;裴福萍;王清海;纪伟强;;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高Mg闪长岩——对岩石圈减薄机制的制约[J];地学前缘;2006年02期 |
2 |
郭素淑;李曙光;;华北克拉通东南缘古元古代变质和岩浆事件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年06期 |
3 |
周新华,张国辉,杨进辉,陈文寄,孙敏;华北克拉通北缘晚中生代火山岩Sr-Nd-Pb同位素填图及其构造意义[J];地球化学;2001年01期 |
4 |
徐义刚;;太行山重力梯度带的形成与华北岩石圈减薄的时空差异性有关[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
5 |
林舸;赵崇斌;肖焕钦;陈广浩;闫义;张德圣;刘士林;陈运平;;华北克拉通构造活化的动力学机制与模型[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8年02期 |
6 |
孙金凤;杨进辉;;华北东部早白垩世A型花岗岩与克拉通破坏[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
7 |
张宏福;;橄榄岩-熔体相互作用:克拉通型岩石圈地幔能够被破坏之关键[J];科学通报;2009年14期 |
8 |
翟明国;;华北克拉通的形成演化与成矿作用[J];矿床地质;2010年01期 |
9 |
李三忠;索艳慧;戴黎明;刘丽萍;金宠;刘鑫;郝天珧;周立宏;刘保华;周均太;焦倩;;渤海湾盆地形成与华北克拉通破坏[J];地学前缘;2010年04期 |
10 |
赵太平,翟明国,夏斌,李惠民,张毅星,万渝生;熊耳群火山岩锆石SHRIMP年代学研究:对华北克拉通盖层发育初始时间的制约[J];科学通报;2004年22期 |
11 |
朱日祥;;地球内部结构探测研究——以华北克拉通为例[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04期 |
12 |
侯贵廷,穆治国;华北克拉通晚前寒武纪镁铁质岩墙群K-Ar年龄及地质意义[J];华北地质矿产杂志;1994年03期 |
13 |
万渝生,伍家善,耿元生;华北克拉通及邻区早前寒武纪变玄武质岩石的地球化学[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5年01期 |
14 |
刘敦一;万渝生;伍家善;S A Wilde;董春艳;周红英;殷小艳;;华北克拉通太古宙地壳演化和最古老的岩石[J];地质通报;2007年09期 |
15 |
翟明国;彭澎;;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构造事件[J];岩石学报;2007年11期 |
16 |
翟明国;;华北克拉通中生代破坏前的岩石圈地幔与下地壳[J];岩石学报;2008年10期 |
17 |
徐勇航;赵太平;陈伟;;华北克拉通南部古元古界熊耳群中海绿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沉积学报;2010年04期 |
18 |
翟明国;;华北麻粒岩相岩石的主要特征及今后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岩石学报;1991年04期 |
19 |
赵祖斌,高山,骆庭川,凌文黎;华北克拉通碎屑沉积岩地球化学:异常太古宙—元古宙界线的初步研究[J];地学前缘;2000年02期 |
20 |
S.A.Wilde,赵国春,王凯怡,孙敏;五台山滹沱群SHRIMP锆石U-Pb年龄:华北克拉通早元古代拼合新证据[J];科学通报;2003年2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