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江苏省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分析

班春峰  
【摘要】:对土地利用协调性研究回顾的基础上,运用协同学相关理论,构建了土地利用协调性分析框架,对分析方法进行了回顾和完善;其次,选取指标体系,对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子系统与经济效益子系统、社会效益子系统、生态效益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并运用极端权重对土地利用系统的整体协调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江苏省土地利用状况呈阶段性变化,土地利用效益不断提高,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影响,系统整体协调性呈现稳步发展态势。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倪九派,魏朝富,谢德体;土地利用的生态位及调控机制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5年S1期
2 杨剑;魏雅丽;王立国;喻光明;;区域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0期
3 张晓玲;关欣;吴宇哲;张蔚文;童菊儿;;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模型——以浙江省缙云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4期
4 裴彬;潘韬;;土地利用系统动态变化模拟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9期
5 陆汝成;黄贤金;左天惠;肖思思;赵小风;张兴榆;;基于CLUE-S和Markov复合模型的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研究——以江苏省环太湖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2009年04期
6 倪超;;哈尔滨市呼兰区(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年01期
7 王寒梅;田中文;;基于马尔柯夫链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趋势研究——以四川省内江市为例[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9年18期
8 甘卓亭;马亚兰;周旗;程晓;;城市化进程中城郊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宝鸡市马营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9 曹雪;罗平;李满春;李红旮;龙爱华;;基于扩展CA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模拟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1年01期
10 谭峻;李楠;魏锜琀;;北京市土地利用协调度模拟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8年09期
11 杨德伟;张云红;王道杰;江晓波;陈国阶;;岷江上游土地利用的时空分异[J];山地学报;2009年05期
12 周裕丰;刘菊鲜;;农村土地利用协调性评价及障碍诊断——以广州市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13 贾宁凤;姚春龙;徐振君;;土地利用生态系统分析及服务价值估算——以北京市平谷区白各庄村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年03期
14 周超;张安明;;山区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评价研究——以重庆市黔江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5期
15 张庆国,张明华;基于 GIS的具有干扰作用的土地利用系统动态优化模型(英文)[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16 汤怀志;吴克宁;黄勤;许研;;基于土地利用系统分析的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江西省高安市为例[J];财贸研究;2008年02期
17 张洁瑕;陈佑启;;中国土地利用区划研究概况与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08年05期
18 张锋;汪应宏;董晓明;韩其栋;许继苹;;基于AHP法和协调度模型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徐州经济开发区为例[J];广东土地科学;2010年01期
19 许文强;罗格平;陈曦;肖鲁湘;;干旱区绿洲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对土壤粒度分布的影响[J];干旱区地理;2005年06期
20 孔祥斌;刘灵伟;秦静;苗宇新;;基于农户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与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班春峰;;江苏省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2 肖志坤;姜良美;全斌;;“两型社会”建设下的长沙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预测研究[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郑振源;;土地利用系统论[A];中国土地科学二十年——庆祝中国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4 张轶秀;千怀遂;;广州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5 吴国良;高小红;亢健;邹婵;;基于遥感和GIS的北川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6 蒲雯;张超;杨建宇;;基于CA复合模型的农村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电气信息与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分会科技与教育专委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C];2010年
7 肖瑶;王艳慧;尹川;;基于TM影像的北京城区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研究[A];第十七届中国遥感大会摘要集[C];2010年
8 郑振源;;土地利用系统论[A];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国土地学会土地利用分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9 刘凤莲;林爱文;;基于RS的襄阳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评估[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农宇;;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的现状和展望[A];土地利用的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2007中国科协年会8.3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为民;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可持续性评价[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2 谭永忠;县级尺度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及空间格局变化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牛星;区域土地利用系统演化分析与状态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4 苏广实;喀斯特土地利用系统演变机制与优化调控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丁菡;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与预测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周忠学;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及效应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吴泠;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优化生态—生产范式[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年
8 邵景安;西南山地景观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及管理实践对土壤水、养分和有机碳动态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6年
9 牛灵安;邯郸市土地利用系统演化及其预测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10 韦素琼;闽台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的区域对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春燕;统筹城乡发展视角下北京市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2 徐奇峰;松嫩平原典型荒漠化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何美香;县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杨咙霏;退耕还林工程驱动下的滇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0年
5 吴晶晶;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水质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漫;河池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及预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7 姜宁宁;基于GIS的渭北旱塬LUCC分析及其驱动力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焦红艳;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高子龙;伊金霍洛旗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与驱动机制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10 郭营;安仁县土地利用变化对当地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许光辉;河北摸底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2 河南大学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陈常优 李汉敏;土地利用规划核心:节约集约用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李秀彬 辛良杰;从土地利用变化看中国的土地人口承载力[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4 李秀彬;从土地利用变化看中国土地人口承载力[N];中国财经报;2009年
5 记者 黎晓艳通讯员 地籍;全市国土面积数据发生变化[N];黄石日报;2008年
6 ;国土资源部调研组赴灾区实地调研[N];青海日报;2010年
7 张晏;让基础数据说话[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李响;土地整理,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9 市国土资源局任城分局 翟傲蕾;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N];济宁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王健生;我国人均耕地已降至1.4亩[N];中国改革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