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环境对B16细胞侵袭和转移影响的体内外实验研究
【摘要】:正一、引言空间环境是指距离地球表面100km以外的大气空间。是完全不同于地球表面的特殊环境.存在微重力、电离辐射、亚磁场、高真空、超净环境以及航天器中的微环境等.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是微重力和电离辐射。众多国内外文献报道:搭载于空间飞行器中的微生物、植物种子、植物体、体外培养的细胞和动物均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而无源搭载肿瘤细胞诱变的实验从2002年底“神舟四号”开始,至今已成功搭载3次.获得了大量的太空诱变单克隆细胞株。本次实验从搭载于“第20颗返回式卫星”的B16细胞返地后单克隆化的110株细胞中随机选取15株作为实验对象,通过体内外筛选实验,期望筛选出免疫原性有所变异的细胞株。
|
|
|
|
1 |
刘垂玗;微生物诱变突变率的估计[J];中国抗生素杂志;1981年03期 |
2 |
周路明,宁林夫,岑英华;转座子Tn5诱变快生型大豆根瘤菌[J];遗传;1987年05期 |
3 |
苏重娣;月季辐射诱变育种研究[J];激光生物学报;1995年04期 |
4 |
张苓花,王运吉;高产脂肪酸菌株的诱变筛选[J];生物技术;1996年02期 |
5 |
孙建义,翁晓燕;UV诱变微生物的突变参数的分析[J];生物数学学报;1996年01期 |
6 |
徐鑫成;香烟烟雾凝集物对蚕豆微核的诱变效应[J];高师理科学刊;1998年04期 |
7 |
徐威,崔建武,苏昕,索晔;产胞外青霉素酰化酶菌株的选育[J];微生物学杂志;1998年01期 |
8 |
孙岩松,杨晓;ENU诱导点突变——大规模基因突变和功能研究[J];生物工程学报;2001年04期 |
9 |
唐伟跃,侯晓强,张建民;γ射线、β射线诱变固体DNA的发射光谱研究[J];激光杂志;2003年06期 |
10 |
王艳,周培根,俞剑,王平平,戚晓玉,陶圣诞;假单胞菌产壳聚糖酶突变菌株的筛选[J];中国海洋药物;2004年05期 |
11 |
唐伟跃,王杰芳,侯晓强;β射线、γ射线诱变固体DNA的拉曼光谱分析[J];激光与红外;2004年06期 |
12 |
张晓瑞,黄建新,罗莎;He-Ne激光和紫外线对PHB产生菌的复合诱变效应[J];光子学报;2005年05期 |
13 |
房青;徐波;徐梅;向青;李红艳;陈志华;赵天德;唐劲天;;细胞太空无源搭载装置中的微载体技术初步研究[J];科技导报;2007年01期 |
14 |
汪金萍;徐尔尼;史立康;易明花;;高产纤维素酶生产方法的研究[J];食品科技;2007年02期 |
15 |
娄忻;贾啸静;刘胜利;张华;;紫外诱变复合重金属离子抗性突变选育霉酚酸高产菌株[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7年09期 |
16 |
岳贤田;高桂枝;;低温微生物脂肪酶的研究进展[J];中国油脂;2008年07期 |
17 |
贺小贤;赵少欣;陈珊;;谷胱甘肽生产菌株的选育及培养条件研究[J];食品科技;2008年12期 |
18 |
陶抵辉;;植物多倍体的研究与应用[J];生物技术通报;2010年07期 |
19 |
汤斌;张海龙;张庆庆;汤文晶;阚清华;;基于紫外诱变原生质体法选育高活力蛋白酶产生菌[J];食品工业科技;2010年09期 |
20 |
李海伟;陈云琳;黄笛;闻建平;;飞秒激光诱变微生物技术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