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南海南部12MaBP以来的表层海洋环境变化及其与南海北部的对比

李保华  翦知湣  王吉良  汪品先  
【摘要】:正根据南沙1143柱状样浮游有孔虫转换函数古温度(SST)计算,在过去的2Ma中夏季波动在1℃,冬季波动在3℃左右,表明南沙海区的表层海水温度在冰期旋回中基本保持稳定。1143站位SST在1200~870ka之前比晚更新世平均低2℃。这与P.obliquiloculata/Neogloboquadrina spp.含量比值变化存在着对应关系,反映海洋次表层水团特征。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钟广见;高红芳;陈玲;李文勇;林珍;;南海中生代地层初探[J];南海地质研究;2004年00期
2 李小艳;翦知湣;石学法;程振波;陈志华;李朝新;吴永华;石丰登;;南海北部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海洋环境演化特征——来自N-31柱样的沉积记录[J];沉积学报;2011年03期
3 杨阳;周伟东;董丹鹏;;南海上层环流季节变化的诊断计算[J];热带海洋学报;2007年04期
4 王桂华;黄韦艮;王辉;;利用HOAPS资料研究南海海气界面热通量时空分布[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6年04期
5 安阳;翦知湣;;末次冰消期南海南部的普林虫低值事件[J];科学通报;2009年17期
6 刘杰;李丽;贺娟;;南海海域浮游植物分布特征及研究进展[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0年03期
7 刘秦玉,孙即霖,贾旭晶;春季南海北部上混合层的数值模拟与数值实验[J];海洋与湖沼;2002年05期
8 汪蕴璞,林锦璇,王翠霞,王思源,汪珊;南海北部软泥水化学垂向剖面类型及其形成机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3年05期
9 韦刚健,李献华,聂宝符,孙敏,刘海臣;南海北部滨珊瑚高分辨率Mg/Ca温度计[J];科学通报;1998年15期
10 施小斌,周蒂,张毅祥;南海北部陆缘岩石圈热-流变结构[J];科学通报;2000年15期
11 方文东,施平,毛庆文,甘子钧;南海北部上层海洋变化的定点观测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0年05期
12 林长松;高金耀;虞夏军;叶芳;谭勇华;;南海北部新生代的构造运动特征[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6年04期
13 张伟;武强;黄敬利;;南海北部陆架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J];海洋石油;2006年03期
14 郭朴;方文东;甘子钧;陈荣裕;龙小敏;;南海北部大陆坡区的内潮特征[J];科学通报;2006年S3期
15 杨金湘;林新油;万振文;;南海北部陆架碳循环模式的建立——水动力模式部分[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16 杨庆轩;梁鑫峰;田纪伟;康建军;;南海北部海流观测结果及其谱分析[J];海洋与湖沼;2008年06期
17 王庆光;徐瑞松;王洁;;南海北部油气微生物勘查研究[J];地质科技情报;2010年05期
18 刘华雪;黄良民;谭烨辉;宋星宇;黄建荣;李涛;;夏季南海北部沙壳纤毛虫种类组成及空间分布(英文)[J];Marine Science Bulletin;2010年02期
19 叶冬;王瑞文;;基于集合同化方法的南海北部最优观测实验[J];海洋通报;2011年03期
20 陈俊仁,郑祥民;南海北部内陆架沉积物来源及控制因素的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保华;翦知湣;王吉良;汪品先;;南海南部12MaBP以来的表层海洋环境变化及其与南海北部的对比[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孙成学;刘秦玉;贾英来;;南海混合层深度的季节变化及年际变化特征[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及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海洋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李保华;翦知湣;王吉良;汪品先;;南海南部12 MaBP以来的表层海洋环境变化及其与南海北部的对比[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4 宋海斌;耿建华;方银霞;;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研究[A];第七届全国海洋湖沼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5 王东晓;;南海北部海洋物理环境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A];第六届广东海洋湖沼学会、第五届广东海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6 岳保静;栾锡武;;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地壳结构性质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7 杨木壮;沙志彬;郭依群;赵祖斌;;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沉积成矿条件[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8 王金宝;;南海北部浮游生物中的放射虫分类学和生态学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9 邓文峰;韦刚健;李献华;余克服;;南海北部中全新世雨季变化的珊瑚地球化学记录[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10 丘学林;吴世敏;施小斌;赵明辉;;南海北部陆缘的海底地震仪探测和构造属性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蔚芳;南海北部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季节变化及其调控过程[D];厦门大学;2008年
2 方文东;南海南部海洋环流的结构与季节变化[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0年
3 宫响;南海北部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特征的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4 苏健;跨陆架锋水交换的数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5 杨庆轩;吕宋海峡通量及南海混合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6 吴长航;南海北部陆缘大型多金属结核的生长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7 王秀娟;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8 高志友;南海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指示[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9 付淑清;南海南部晚第四纪以来的古气候古环境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10 潘国富;南海北部海底浅部沉积物声学特性研究[D];同济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娟;南海海气界面潜热通量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影响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8年
2 王磊;南海北部陆架区域的海洋锋及锋面涡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3 胡耀星;南海南部地区重、磁场特征及断裂分布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4 连展;MITgcm模式在中国近海环流研究中的应用[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08年
5 杨斌;中国东海、黄海和南海北部海水中挥发性卤代烃的分布与通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王金宝;南海北部浮游生物中的放射虫分类学和生态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3年
7 鲍颖;南海环流年际变化特征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8 李敏;南海海洋叶绿素α时空分布及对季风变动响应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9年
9 林学举;南海北部微微型浮游生物结构及叶绿素α最大值的形成机制[D];厦门大学;2001年
10 张增海;南海湍流热能量的质量分析和季节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猛■点评人 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 张洪涛;我国成功钻获“可燃冰”[N];人民日报;2007年
2 特约记者 陈惠玲;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潜力巨大[N];中国矿业报;2006年
3 ;南海北部发现大储量“可燃冰”[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4 许金晶;国家将投资8亿勘探研究可燃冰[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5 记者 李晓明;我国首次钻获天然气水合物[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6 鲍讯;中石油南海北部矿权区勘探获重要成果[N];海南日报;2006年
7 徐海 李洁尉;南海白云凹陷机制初步确定[N];中国海洋报;2006年
8 周丽燕;我国成功钻获“可燃冰”[N];人民政协报;2007年
9 王巧然;我国在南海北部钻获“可燃冰”[N];中国石油报;2007年
10 记者 黄晓芳实习生 吕雁玲;南海北部钻获“可燃冰”[N];经济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