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杨玉盛谢锦升陈光水郭剑芬  
【摘要】:正陆地生态系统中碳平衡以及碳贮存和分布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关注的热点之一,但对严重侵蚀退化地采取生态恢复措施后其碳吸存的变化了解甚少。国际上在全球森林C预算时把我国中亚热带森林并入热带林中,而最近研究却显示,我国亚热带森林可能是失踪的"碳汇"之一。中亚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雷翻宇;张志亮;黄义钧;;浅议郴州市废弃矿山生态恢复途径[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薛爱爱;张磊;;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探讨[J];山西林业科技;2011年02期
3 刘勇;;汶川地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恢复措施[J];现代园艺;2011年11期
4 宋勇生;龚亚龙;廖斌;刘蔚秋;;铜尾矿生物结皮的生物固氮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土壤学报;2011年04期
5 邓嘉农;黄茹;何丙辉;齐代华;;璧山县生态恢复过程中水土保持林主要乔木树种生态位特征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7期
6 魏巍;李静;;山区绿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7 裴宗阳;陈泽银;邵学栋;胡振华;;煤矸石山生态恢复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的进展初探[J];中国水土保持;2011年08期
8 特喜铁;邓庆华;戎可;;红松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东北地区生态安全[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9 方少敏;;基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生态恢复对策[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1年04期
10 王劲修;齐实;Yaoqi Zhang;王惠;李林英;王棣;余晓燕;刘劲;;山西沁河上游河岸植被缓冲带评价与恢复重建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11 季高华;张军毅;王丽卿;张瑞雷;范志锋;;大淀湖综合治理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2 康文星;沙甲先;吴耀兴;何介南;;杉木幼林对退化系统中显热和潜热能的调节及生态恢复[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13 朱铨;许波锋;李杨松;洪小平;;宁波市江北区森林植被景观改造研究[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4 董立国;蒋齐;蔡进军;张源润;许浩;李生宝;;基于Biolog-ECO技术不同退耕年限苜蓿地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分析[J];干旱区研究;2011年04期
15 俞筱押;李玉辉;黄金;李才库;李纯;段文娟;;2010年春季干旱对石林喀斯特植物群落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1年07期
16 李明太;;推进水利生态绩效审计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2011年09期
17 王婕;张净;达良俊;;上海乡土水生植物资源及其在水生态恢复与水景观建设中的应用潜力[J];水生生物学报;2011年05期
18 王树凯;冯永建;;矿区森林植被恢复调查研究[J];河北林业科技;2011年04期
19 李勇;;重庆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和特色农业模式研究——以南川区南平镇为例(英文)[J];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2011年03期
20 纪秋礼;;盐碱地治理的技术管理措施[J];吉林林业科技;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玉盛;谢锦升;陈光水;郭剑芬;;红壤侵蚀退化地生态恢复后C吸存量的变化[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汪伟刚;钟超奇;谢百灵;左雪峰;;韶赣高速公路路堑边坡生态恢复设计简析[A];全国公路生态绿化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杨玉海;陈亚宁;李卫红;翟军;;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的变化——以塔里木河下游为例[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钱金平;彭林;;生态脆弱区滑雪场生态恢复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5 方军;吴新恒;刘春红;刘立忠;;五沟矿区土地复垦及生态恢复措施探讨[A];全国“三下”采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陆健健;;湿地生态恢复的理论与实践[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7 赵晓英;陈怀顺;王学定;;西北地区的生态退化与生态恢复[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8 吴欢;周兴;;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研究进展[A];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广西生态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谢继石;;退耕还林还草,发展草地畜牧业确保生态恢复与经济增长[A];全国半农半牧区草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文集[C];2000年
10 程根伟;;明确生态功能定位,促进生态工程实施[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占彪;六盘山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群落天然更新与生态恢复评价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2 刘章勇;江汉平原涝渍地生态恢复与开发利用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3 李武斌;九寨沟马脑壳金矿露天矿山生态恢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徐广彬;公路建设对生态影响及植被恢复评价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李素清;黄土高原生态恢复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6 李云玲;基于水资源合理配置的黑河下游生态恢复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7 彭羽;浑善达克沙地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的自然保护区途径[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年
8 李江锋;北京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质量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9 杨胜香;广东大宝山多金属矿排土场生态恢复[D];中山大学;2010年
10 胥晓刚;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恢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刚;公路工程临时用地生态恢复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2 李洪旺;基于GIS的高速铁路生态影响评价与生态恢复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3 夏春凤;水利枢纽施工干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恢复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4 刘敏;丘陵区马尾松毛虫灾害控制的生态恢复技术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5 张莉;长江流域上中游典型区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分区及恢复效果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6 赵广伟;内蒙古草原生态恢复的可行性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7 吴琳琳;义马市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探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
8 黎巍;基于景观格局变化的小龙潭煤矿生态恢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虞莳君;废弃地再生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10 罗淑政;煤火废弃地的生态恢复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全基;瓮福争当国家生态恢复试点[N];中国化工报;2009年
2 记者 刘坤;我市力争用8年时间完成生态恢复和治理1565万亩[N];通辽日报;2008年
3 通讯员 李莎莎 秦滑;我省首次成功实施沙柳包生态恢复实验项目[N];青海日报;2009年
4 记者 樊玲;我区退化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获批组建[N];华兴时报;2009年
5 胡晓晨 董菲菲;黑铁山生态恢复绿化工程进展顺利[N];淄博日报;2010年
6 记者 邢云鹏 通讯员 郭华;生态恢复让山西晋城古矿更加靓丽[N];中国矿业报;2010年
7 记者 宋阿男;包头南海生态恢复市民夸赞[N];内蒙古日报(汉);2010年
8 梁广平 冯长华;南方沙区生态恢复研究在彭泽县启动[N];九江日报;2010年
9 通讯员 李莎莎;长江源头降水偏多利于生态恢复[N];青海日报;2010年
10 严冰 陈霈 李亭宣;中国西北生态恢复加快[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