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短临前兆与跨越式预测方法
【摘要】:正研究震源、区域应力场以及孕震的地体环境、外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短临前兆的时、空、强分布特征,采用渐近式与跨越式相结合的预测方法,才能实现有减灾实效的短临预报。
|
|
|
|
1 |
周硕愚,韩键,宋永厚;强震短临前兆动态群体标志探索[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1981年02期 |
2 |
鲁跃!中国北京100080,王晓青!中国北京100036,王科英!中国北京100081;短临地震前兆空间非均匀性的定量研究[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0年03期 |
3 |
万存绪;孙世清;;水氡与井水位短临前兆信息的一种提取方法[J];西北地震学报;1989年03期 |
4 |
徐开祥;鄂西山区边坡变形的短临前兆[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6年04期 |
5 |
郭子祺,胡桂文,钱书清;用于地震短临前兆的空间探测技术[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1年03期 |
6 |
范存德,秦宝庭,陈警,高群;德尔菲预测方法在编制科技发展规划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1984年02期 |
7 |
牛志仁;震源物理与地震短临前兆问题[J];地震;1992年06期 |
8 |
薄万举,吴翼麟;形变、应变短临前兆标志体系[J];华南地震;1996年02期 |
9 |
蔡福安,王阜东,刘新田;技术预测方法的比较与选择[J];石油科技论坛;1998年04期 |
10 |
王明涛;预测方法有效性的进一步研究[J];预测;199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