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斤澜片议
【摘要】:正认识林斤澜需要一个参照。这参照不是古小说,不是域外文学,而是他的挚友汪曾祺。汪曾祺在传统的笔记小说道上走,回归到古雅的园田里;林斤澜则返人心灵的迷宫,在笔记体、诗体的杂糅间,创造出一个绚丽的时空。汪曾祺在无章法中显出章法;林斤澜在有章法中打乱了章法;气韵不同,境界不同,但二者均解放了短篇小说的文体,将新、奇、特引入作品,这对那时的文学界,是不小的冲击。
|
|
|
|
1 |
孙郁;;林斤澜片议[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
2 |
肖莉;;汪曾祺小说的文体特征[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
3 |
季红真;;论汪曾祺人文精神的血脉源流——《汪曾祺论》第一章[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
4 |
邓友梅;;含泪忆斤澜[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4)[C];2009年 |
5 |
贺仲明;;地域色彩的弱化趋势[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4)[C];2005年 |
6 |
韩石山;;《谁红跟谁急》辑前小语[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2)[C];2006年 |
7 |
;前言[A];第十二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
8 |
杨鼎川;;汪曾祺40年代两种不同调子的小说[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
9 |
林苛步;;君子近庖厨[A];上海食文化论文集萃(1996年—2006年)[C];2006年 |
10 |
张新颖;;沈从文谈汪曾祺[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2)[C];201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