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时代戏剧典籍《牡丹亭》的英译与传播
【摘要】:"一体化"时代是中国的文学、文化建设逐渐被政治化、计划化、纯洁化,并最终在多种合力之下走向封闭统一的时代。强烈的时代气息使得当时的文学作品的对外译介屈从于时下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斗争需求。因此杨氏夫妇在英译《牡丹亭》时选择的版本并非通行的55出全本,而是吕硕园删订版;其对其文学价值的描述也非直接定性为浪漫主义的爱情戏剧,而是贴上了"理想"、"自由"、"阶级"、"斗争"的标签。但是译者并非单一的生物体、机械的反光之物,同时也是具有自身理念与追求的独立个体。在意识形态、作品艺术性及译者主体性的张力之下,杨氏夫妇按照西方戏剧诗学的形式对其内容、形式、文学文化意象等关键因素都进行了"去中国化"的处理。但就是这种"不忠"的译本却在英美文化系统之下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成为20世纪80-90年代英美文化系统三大重要选译本之一。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