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评价前壁及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房功能

徐锦晖  郭瑞强  陈金玲  周青  
【摘要】:目的斑点追踪显像技术(STI)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克服了对角度的依赖性,能反映局部心肌的运动情况,心肌梗死发生后,心室心肌收缩力下降,心室容量负荷过重,导致心房负荷增加,进而心房发生重构。本文旨在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测量前壁及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心房心内膜下心肌应变率的变化,探讨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房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9例,根据梗死部位分为两组:下壁组15例;前壁组14例。对照组25例。对受检者进行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再取心尖四腔、心尖两腔观的3~5个心动周期二维图像,将所有图像贮存于硬盘。应用STI技术获取左心房前壁、下壁、侧壁、房间隔的心内膜下心肌应变率曲线。测定各房壁于左室收缩期、舒张早期、舒张晚期的峰值应变率(SRs、SRe、SRa),计算平均峰值应变率(mSRs、mSRe、mSRa)。结果:①一般情况比较:急性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之间年龄、身高、体重、血压、心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前壁组与下壁组在病史、造影结果及PCI治疗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前壁组的左心房前后径(LAD)及二尖瓣口A波峰值(MV A)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AMI组LVEF值减低;与下壁组比较,前壁组的LVEF值减低(P0.01)。③与对照组比较,AMI组的mSRs及mSRe降低,mSRa升高(P0.05)。④与下壁组比较,前壁组mSRe降低,mSRa升高(P0.05)。⑤相关性分析:AMI组的mSRe和mSRa均呈显著负相关(r=-0.74,-0.88;P0.01,0.01)。结论:AMI患者左心房功能发生改变,表现为储蓄功能和管道功能减低,辅泵功能增加;AMI患者左心房的管道功能与辅泵功能呈显著负相关;左心房的功能与梗死的部位有关;STI技术能够评价左心房功能,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桂玲;申桂丽;;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9年17期
2 刘彩云;谢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年23期
3 孟惠君;蒋玉兰;郝海燕;张金燕;杨义;;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的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年02期
4 张连枝;;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的护理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24期
5 马秀祯;;急性心肌梗死伴左束支传导阻滞的个例分析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25期
6 王凤娥;刘玉侠;;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的护理[J];天津护理;2010年01期
7 谷梅华;唐红霞;;rt-PA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观察与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08年06期
8 张艳滨,赵晓丽,王翠清;急性心肌梗死康复期的护理体会[J];黑龙江医学;2000年04期
9 徐国华,岳丽华,张萍;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0年01期
10 杨丽霞,张青春,王继红;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11 高曼莉;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2年03期
12 李克翠,陈翠平;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的观察与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03期
13 李秀芝,顾小丽,杨小琴;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年06期
14 丁秀欣;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健康指导[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年11期
15 唐美玲;;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救监护及护理[J];工企医刊;2004年02期
16 班辛雨;套管针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输液中的应用[J];中原医刊;2005年02期
17 李小青;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治疗40例的观察与护理[J];医学文选;2005年01期
18 韩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指导[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年12期
19 王雅云;王雅虹;;浅谈急性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J];中国中医急症;2005年11期
20 郭爱仙;;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出院健康教育[J];家庭护士;2006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惠翔;;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护理[A];第7届全国重症监护专科护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谢苗;;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与观察[A];第七届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海内外华人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陈晓玲;刘洪;孙世伟;王海江;;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中应用IABP的护理配合[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张云玲;武炜;;急性心肌梗死监测及护理体会[A];全国心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5 苗晋霞;;急性心肌梗死PTCA+支架植入术后护理[A];河南省重症监护专科知识培训暨学术交流会、急诊新业务、新技术学术交流暨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09年
6 贺晓颖;;急性心肌梗死30例患者的CCU护理体会[A];河南省心血管疾病护理新进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杨永丽;许琼芬;代静;;急性心肌梗死康复护理[A];全国心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8 李英;邓淑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加强心理护理的体会[A];全国心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9 高华强;张洁;姚翠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运动的康复指导[A];全国心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10 孙立荣;李芳;张杰;;36例急性心肌梗死心室重构的护理体会[A];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吴田;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心房功能的临床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2 段明辉;人体内血清pro-Hepcidin水平检测及其在临床诊断中应用的初步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3 魏梦绮;SPIO标记自体内皮祖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治疗性心的活体MR成像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4 陈昕;心肌声学造影和冠脉血流显像评价缺血预适应对心肌和微血管损伤的保护作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5 姜岚;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正常儿童左室局部心肌功能及其影响因素[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马春燕;心肌声学造影、实时三维超声及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评价缺血后处理在心肌缺血再灌注中的保护作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群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医决定过程的延误现状及原因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2 赵晓甦;大鼠实验性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早期活动的预后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杨锦青;超声组织定征技术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的定量评价[D];大连医科大学;2003年
4 韩治宇;谐波能量多普勒组织成像结合心肌造影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损伤及其病理基础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1年
5 刘芳;体表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比较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6 单玉香;护理干预减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滴FDP局部疼痛的效果观察[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7 林蔚;超声心动图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评价作用[D];吉林大学;2012年
8 李媛;声学定量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房功能变化[D];川北医学院;2011年
9 褚静洁;冠心病患者左心房功能的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评价[D];辽宁医学院;2011年
10 刘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压力感受及压力反应的纵向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曙光;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心理护理[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2 河南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杨锋;重症监护病人防添“心”病[N];大众卫生报;2009年
3 成都军区总医院药剂科 张勤 范开华;用“好药”不如用“好”药[N];健康报;2009年
4 刘克;心肌酶谱包括哪些项目[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5 周瑞;急性心肌梗死护理[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6 张英;急性心肌梗死对症护理[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7 兰花;有些药停用不宜“急刹车”[N];中国医药报;2009年
8 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 周育平;生活细节与冠心病[N];中国医药报;2005年
9 龙言;心脑血管病有前兆[N];卫生与生活报;2005年
10 寒汐;警惕头痛背后的疾病[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