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水稻+技术集成与协同推广
【摘要】:【研究背景】水稻是湖北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3400多万亩,总产1900万吨左右,面积和总产常年位居全国第六位和第五位,是我国水稻主产省份之一。由于水稻生产成本攀升和稻谷价格降低的双板挤压,水稻生产效益降低导致种稻不赚钱甚至亏本,严重挫伤稻农种粮积极性。为此,我们探索了几种新型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在保障水稻产量的基础上,通过节本增收提高种养效益,以期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增加稻农收入。【材料与方法】通过集成水稻和小麦全程机械化丰产高效栽培、养分和水分高效管理、稻虾共作、稻鳖共作、稻鸭共作、水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创建了中稻-再生稻-油菜绿色高效栽培、水稻-大球盖菇和西瓜-水稻连作、稻虾和稻鳖共作、鸭蛙稻和中稻-再生稻-鸭[稻(再)+鸭]生态种养等模式,2018年开始,在湖北省江汉平原、鄂东南和鄂西北等水稻主要产区开始技术熟化和示范推广。【结果与分析】通过3年的技术集成与示范,取得的主要成效包括:(1)在洪湖市、浠水县、京山市、谷城县等地建立了2000亩以上中稻-再生稻-油菜(绿肥或饲用)和优质稻-小麦绿色高效模式核心示范片4个,示范区粮食产量亩平超过1000千克、节本增收210元以上;(2)在南漳县和襄州区建立水稻-大球盖菇高效连作模式(20亩以上规模)示范样板2个,每亩大球盖菇消耗7~8亩大田的秸秆,与单作水稻相比,示范区稻谷产量持平、亩平增收2245元;在漳河新区建立水稻-西瓜模式(1000亩以上规模)示范样板1个,示范区亩平增收1780元;(3)在潜江市和监利市建立了稻虾共作模式,在云梦县和团风县建立了稻蛙共作模式,在钟祥市和应城市建立了稻鳖共生模式,示范区农药化肥施用量亩均减少28%,大面积平均亩平增收1460元;(4)在石首市建立了"稻+鸭+蛙"生态种养模式、在仙桃市和大悟县建立了"稻(再)+鸭"绿色高效模式。示范区农药化肥施用量亩均减少35.5%,亩平增收1168元。【结论】湖北省不同生态区应选用适合与资源禀赋和配置相匹配的水稻+模式,其中:中稻-再生稻和稻麦全程机械化可以大面积实现粮食高产,节本增效显著,是保障粮食安全并提高种粮效益的重要途经;稻菇轮作模式有利于协调粮食安全、农户收益和生态效益;稻渔共作和稻鸭共作在水资源丰富的河湖低洼稻田应用优势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