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型油菜EMS诱变矮秆突变体鉴定分析
【摘要】:油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同时也是我国蛋白质饲料和食用油的重要来源。随着作物杂种优势的运用,目前种植的油菜普遍偏高且易倒伏,而株高是油菜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筛选出优良的矮秆突变体是培育矮秆品种的关键。本研究利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甘蓝型油菜玻里马胞质雄性不育系(pol cms)的保持系2B种子,构建了突变体库。通过多代筛选,获得3个矮秆突变体,分别命名为Bnd1(Brassica napusdwarf 1)、Bnd2、Bnd3。观察比较油菜野生型2B与矮秆突变体Bnd2的农艺性状,发现Bnd2突变体的植株高度为90~110cm,比野生型矮50~85cm。苗期,Bnd2与2B相比,叶色深绿,叶片匍匐于地面。成熟期,Bnd2突变体株高、有效分枝高度、伸长节数、节间距、主花序长显著低于2B,表明Bnd2株高降低主要是由于有效分枝高度降低、伸长节数减少、节间距和主花序缩短所致。Bnd2突变体的主花序角果数、有效分枝数、每角粒数、果荚长度、千粒重、含油量和单株产量显著低于2B,而单株总角果数与2B无显著差异。Bnd2下胚轴伸长对赤霉素(GA)的响应减弱,对油菜素内酯(BR)的响应正常。外施GA不能使Bnd2株高恢复正常,表明Bnd2突变体GA信号途径可能发生了变化。遗传分析发现,F_1代株高偏向高秆,F_2代高秆与矮秆株数的分离比符合3:1的分离规律,表明Bnd2矮秆性状受单个隐性基因控制。
|
|
|
|
1 |
李华鹏,赵云,周云涛,王茂林;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矮秆突变位点的RAPD标记[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
2 |
和江明,王敬乔,陈薇,李根泽,寸守铣;EMS对甘蓝型油菜离体小孢子胚胎发生能力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04年06期 |
3 |
曲高平;孙妍妍;庞红喜;吴强;王发禄;胡胜武;;甘蓝型油菜EMS突变体库构建及抗除草剂突变体筛选[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4年01期 |
4 |
孙加焱;涂进东;范叔味;吴建国;石春海;;甘蓝型油菜理化诱变和突变体库的构建[J];遗传;2007年04期 |
5 |
袁秀芳;王丹峰;殷慧娟;何方;刘树兵;;小麦EMS突变体的创制与性状鉴定[J];山东农业科学;2018年07期 |
6 |
杨博智;周书栋;欧立军;刘周斌;马艳青;陈文超;张竹青;戴雄泽;邹学校;;EMS诱导辣椒“6421”突变体库的构建及矮秆突变体的鉴定与分析(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6年06期 |
7 |
梅德圣;王汉中;李云昌;胡琼;李英德;徐育松;;甘蓝型油菜矮秆突变材料99CDAM的发现及遗传分析[J];遗传;2006年07期 |
8 |
石淑稳,吴江生,刘后利;离体诱发甘蓝型油菜长角果和矮秆突变体[J];核农学报;1995年04期 |
9 |
马燕斌;王霞;张树伟;李换丽;吴霞;王新胜;;棉花突变体种质资源创制概述[J];山西农业科学;2018年01期 |
10 |
李新鹏;李京琳;陈小朋;曾翔;龙湍;安保光;张维;吴永忠;黄培劲;;玉米突变体库创制及雄性不育突变体鉴定[J];玉米科学;2018年03期 |
11 |
黄天带;吴江生;王令强;华玉伟;;甘蓝型油菜矮秆突变体的遗传及其矮秆基因的RAPD标记[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6年06期 |
12 |
陈凤祥;;双低高油甘蓝型油菜杂交种——核优46[J];农村百事通;2011年14期 |
13 |
倪永静;朱培培;刘红杰;胡新;李巧云;牛吉山;;EMS诱导国麦301小麦突变体库的建立与鉴定[J];河南农业科学;2015年04期 |
14 |
杨恩慧,霍军,艾比布拉;甘蓝型油菜杂交种——新油13号[J];农业科技通讯;2001年08期 |
15 |
;甘蓝型油菜皖油15(114)[J];安徽农业;2001年09期 |
16 |
李海龙,刘尊文;甘蓝型油菜新品种——两优586[J];中国农技推广;2001年03期 |
17 |
顾炳朝,耿万红,徐志宇,郭盛业;双低甘蓝型油菜新品种——镇油2号[J];江苏农业科学;2000年04期 |
18 |
富贵;赵志刚;邓昌蓉;;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研究;201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