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小麦23个农艺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摘要】:中国地方小麦是经过长时间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产物,其基因组中蕴藏着丰富的优异基因,是拓宽普通小麦遗传基础的重要一级基因源。解析地方小麦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对小麦品种改良及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源于国家种质资源库的723份中国小麦地方品种(分布于中国10个小麦生态区)的23个农艺性状进行多年多点田间表型鉴定(共六个环境)。利用覆盖全基因组的52303个多态性DArT-seq标记对这23个农艺性状的BLUP值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一般线性模型和混合线性模型下,检测到与21个性状显著关联的149个一致标记。以本研究的连锁不平衡衰减距离为基础,将10cM以内的显著标记合并为一个QTL,合并后共有与15个农艺性状相关的29个QTL。在这些QTL中,有5个是前人已经报道的,其中2个QTL与千粒重有关,3个QTL分别与抽穗期,旗叶宽和穗颈节相关。结合小麦基因组数据,预测了25个与农艺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包括一些已知基因,如春化基因VRN-B1和vrn-B3,光周期反应基因Ppd和PRR。本研究结果对阐明小麦农艺性状的复杂遗传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分子辅助育种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
|
|
|
1 |
;农艺性状育种[J];麦类文摘;1995年01期 |
2 |
;农艺性状育种[J];麦类文摘;1995年01期 |
3 |
周乐明;魏新林;李建新;李中秀;尹萍;;有机复混肥对水稻产量及农艺性状的效应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6年02期 |
4 |
;农艺性状育种[J];麦类文摘.种业导报;1995年03期 |
5 |
周少川,孔垂华,李宏,卢德城,胡飞;水稻品种化感特性与农艺性状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4期 |
6 |
董云萍;;15个中粒种咖啡无性系的主要农艺性状观测[J];热带农业科技;2007年04期 |
7 |
周守杰;姜信科;孙昭义;;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1986年04期 |
8 |
罗鹏;张志强;祁峰;汪庆昌;武素勤;;郑麦366农艺性状及其特点[J];河南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
9 |
吕凤华;张丽华;赵洪祥;蔡红梅;管俊;张淑艳;高士波;杨洪亮;邱菊;;不同水氮调控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吉林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
10 |
王蕴波,李慧芬,程光远,耿慧中;吉林省夏播小麦试验研究——Ⅱ.夏播小麦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S1期 |
11 |
狄守忠;;解析干旱胁迫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年04期 |
12 |
郭伟;郭建玲;杨永强;;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及整齐度与产量的相关分析[J];种子世界;2003年06期 |
13 |
陈兴中;王聪田;宋克堡;;安农标810S的主要农艺性状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年09期 |
14 |
解永军;李作山;解永金;张贵国;朱红梅;;“施可丰”长效缓释肥对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3年04期 |
15 |
柴守玺;小麦抗旱生态分类中的主要农艺性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
16 |
陈钊明,翁克难,廖耀平,徐世平,何秀英,肖万生,陈粤汉,律广才,程永盛;水稻压致变异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研究[J];核农学报;2004年03期 |
17 |
张雪婷;杨文雄;张俊儒;刘小华;柳娜;;陇春系列小麦农艺性状的因子分析与综合评价[J];中国种业;2013年01期 |
18 |
曹墨菊,荣廷昭,潘光堂;空间条件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0年02期 |
19 |
谢戎,杨正林,左永树,吴丽君,王贵雄;有色稻与杂交稻主要农艺性状差异的比较[J];西南农业学报;2001年04期 |
20 |
侯爱民,孟长先,杨先文,王新勤;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整齐度与产量的相关研究[J];玉米科学;2003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