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弱光照生态区小麦超高产技术途径分析
【摘要】:为提升四川盆地弱光照生态区小麦产量潜力,基于2005~2012年系列控制性试验和农民高产跟踪田数据,系统分析了该区域限制小麦高产的关键因子及实现超高产(9 t·hm~(-2)以上)的技术途径。结果表明,籽粒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相关程度随产量水平的提升而下降(y=-0.151x+1.453,R~2=0.329,p0.05),9t·hm~(-2)以上时穗粒数和千粒重成为产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籽粒产量普遍与生物产量、收获指数、生物生产率、籽粒生产率呈显著正相关,与抽穗期、全生育期呈显著负相关,与最高苗、分蘖力和成穗率的相关程度则因试验不同而存在极大差异。籽粒产量与群体干重、叶面积指数等群体指标的相关程度,开花期拔节期苗期。高产田在分蘖、拔节期的群体干重与中高产田相当甚至略低,但到了开花期,高产田的千物质积累量显善高于中高产田,且个体质量也更高,着重反映在单茎绿叶数、旗叶SPAD值、单茎叶面积等指标上。根据上述结果和四川盆地生态条件,提出了在弱光照生态条件下小麦实现超高产的技术途径、阶段指标和关键技术。
|
|
|
|
1 |
黄宏成,徐同济,林强;福伊A大面积繁殖高产技术[J];福建稻麦科技;2001年01期 |
2 |
李林峰;玉米制种高产技术经验[J];河北农业;2001年09期 |
3 |
温早生,饶学新,李俏;培杂山青早秋制种高产技术[J];江西农业科技;2001年03期 |
4 |
李金保;“中优99”秋制种高产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1年S2期 |
5 |
肖立一;湖区春秋连茬不育系繁殖高产技术[J];种子;2002年05期 |
6 |
夏小勇;中优974杂交稻春制高产技术[J];中国种业;2002年04期 |
7 |
刘铁山,张成华,高新学,叶金才,刘全涛,马兰;玉米海南冬繁高产技术研究[J];中国种业;2002年09期 |
8 |
朱钜勇;中优桂99秋季制种高产技术[J];广西农业科学;2002年05期 |
9 |
刘定友,李成依;水稻小制种优质高产技术初探[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
10 |
黄振辉,汤长云,王忠华,林广泽,李小敏;丰源A系列组合春制高产技术[J];杂交水稻;2005年02期 |
11 |
刘志发;刘彩文;王开军;;方正县超级稻800公斤高产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1年05期 |
12 |
王允峰;张靖奎;;小麦高产技术简介[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年04期 |
13 |
崔竹松;;崔竹松谈水稻连年高产技术经验[J];宁夏农业科学通讯;1966年05期 |
14 |
周道政;小苗直插高产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1985年02期 |
15 |
;瘠薄地小麦快速高产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1985年09期 |
16 |
肖阳岱;威优红田谷制种高产技术探讨[J];福建农业科技;1989年04期 |
17 |
刘献国;发展油、棉两熟的效益与高产技术[J];江西农业科技;1989年06期 |
18 |
杨定勋;汕优桂34春季制种高产技术[J];杂交水稻;1990年01期 |
19 |
钱诗忠,周承恕;Ⅱ优64夏制亩产417.5公斤高产技术[J];杂交水稻;1991年02期 |
20 |
杨志强,尹仕明;76优312秋季制种高产技术[J];杂交水稻;199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