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用甘薯品种产量及品质性状分析
【摘要】:正本文以翠绿、Y2、京薯2号等3个菜用甘薯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对不同采摘期的甘薯茎叶鲜产、品质进行比较,对品种进行筛选评价。实验于2008年5月10日将供试品种栽插于北京农学院甘薯试验田,平畦,4行区,行长3.0m,宽0.7m,小区面积2.1m~2,采摘区1m~2,2次重复,每行栽插15株,株距20cm。第55d时为第1次采摘时间,以后每隔10d采摘1次,共采摘9次。采摘的茎尖长度为12cm,测定茎尖鲜重、茎
|
|
|
|
1 |
马辉,李栒,郑贤陆;几个特色甘薯品种主要品质性状的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
2 |
揭琴;李华;翟红;王玉萍;李强;马代夫;谢逸萍;刘庆昌;;甘薯抗茎线虫病基因AFLP标记的开发[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8年05期 |
3 |
胡玲;李强;王欣;唐忠厚;李秀英;李洪民;谢逸萍;唐君;曹清河;马代夫;;甘薯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J];江苏农业学报;2010年05期 |
4 |
欧行奇;李波;李新华;;采摘茎尖次数对叶菜型甘薯品种百薯1号薯块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8年05期 |
5 |
张立明;王庆美;张海燕;李爱贤;侯夫云;董顺旭;郗光辉;解备涛;;多用型甘薯新品种济薯21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9期 |
6 |
唐忠厚;李强;李洪民;马代夫;;紫甘薯主要品质性状基因型与环境效应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10年09期 |
7 |
小林仁;邓纯宝;;甘薯的起源与分化 Ⅰ.甘薯的原产地和品种分化[J];杂粮作物;1983年01期 |
8 |
卢新建,吕美琴,兰涌忠,陈登耀;华南甘薯新育成品种性状综合评估初探[J];福建农业科技;2000年04期 |
9 |
王志良,李松坚,李润生;提取色素型甘薯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03年12期 |
10 |
邱瑞镰;;甘薯品种——淮薯3号[J];农业科技通讯;1988年06期 |
11 |
岡三德;小卷克已;宾郁泉;;适应新需要的甘薯育种研究[J];杂粮作物;1991年05期 |
12 |
刘庆昌;罗建钦;周海鹰;陆漱韵;;甘薯高频率体细胞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993年01期 |
13 |
王宜钦,王自力;高产优质兼用型甘薯品种豫薯八号[J];杂粮作物;1998年04期 |
14 |
郑志松;甘薯品种综合评价的初步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3年07期 |
15 |
郭小丁,谢一芝,尹晴红;鲜食甘薯分级标准探讨[J];江苏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
16 |
安康,房伯平,张雄坚,陈景益;甘薯资源抗(耐)病毒的鉴定[J];广东农业科学;2005年05期 |
17 |
雷加容;余金龙;余敖;;甘薯的组织培养[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
18 |
石晋;栾雨时;王静云;田俊平;;HPLC法测定甘薯叶片中的叶黄素[J];植物研究;2008年06期 |
19 |
刘兰服;;因地制宜选择甘薯品种[J];现代农村科技;2009年11期 |
20 |
于万春;高中奎;裴宇;白忠良;;寒地甘薯品种筛选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