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抗条锈病小偃麦种质系的创制及鉴定

刘爱峰  段友臣  郝元峰  刘海燕  王洪刚  
【摘要】:综合利用抗性接种鉴定、细胞学分析、SSR 分子标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从长穗偃麦草与小麦复合杂交后代中选育的抗条锈病种质系山农87074-519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山农87074-519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2n=44,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PMC MI)绝大多数细胞内可观察到22个二价体,平均染色体构型2n= 44=21.82Ⅱ+0.36Ⅰ。它与普通小麦中国春杂种 F1的多数花粉母细胞内染色体构型为2n=21Ⅱ+1Ⅰ,因此它是 1个附加了1对长穗偃麦革染色体的双体异附加系;利用 SSR 分子标记技术,在170对小麦 SSR 引物中筛选出特异引物 BARC165,它能稳定地在山农87074-519中扩增出长穗偃麦革特异标记 BARC165_(270),这说明 BARC165_(270) 可作为小偃麦种质系山农87074-519中长穗偃麦草遗传物质的特异分子标记。山农87074-519综合农艺性状较好,对条锈病免疫,其抗性基因为显性,且来源于长穗偃麦草。该小偃麦种质系在小麦的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利用价值。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鲁清林;周洁;杜久元;周刚;尤玉庆;;国际冬小麦观察圃试验结果分析与利用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06年08期
2 张忠军;楼东芳;张美蓉;;3个抗条锈病小偃麦附加系中偃麦草染色体同源性鉴定[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3 赵逢涛,王黎明,李文才,林小虎,李兴锋,高居荣,王洪刚;小麦-中间偃麦草双体异附加系的选育和鉴定[J];实验生物学报;2005年02期
4 张胜利;李东方;胡海燕;赵俊杰;贺杰;;小麦条锈病不同抗性材料中分子标记YrY201-1分布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5 ;本年小麦锈病情况[J];中国农业科学;1951年05期
6 H. Wallwark ,R. Johnson ,阮寿康;小麦对条锈病抗病性的超亲分离[J];麦类作物学报;1985年03期
7 姜睿;魏国荣;黄丽丽;胡琳;康振生;;成株期抗条锈小麦品种的筛选和鉴定[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年05期
8 宋建荣;张耀辉;;我国条锈病核心疫源区陇南冬小麦育种策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S1期
9 岳大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麦类资源简介[J];中国种业;1983年02期
10 陆和平;小偃6号小麦高温抗条锈性的初步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11 任德昌;王旭清;董玉红;;小麦垄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01年10期
12 陈运生;陈书金;童平和;何家泌;;飞机喷洒粉锈宁防治小麦白粉病和条锈病试验示范[J];河南农业科学;1985年02期
13 薛淑伦;仲裕泉;徐杰;;大麦胞质小麦[J];大麦与谷类科学;1989年01期
14 陈光斗;刘俊;;对抗条锈白粉病小麦育种材料的评价[J];陕西农业科学;1991年03期
15 牛永春,李振岐,商鸿生;大麦品种资源苗期抗条锈性鉴定[J];中国种业;1993年02期
16 苏占德;刘晓娟;张君;刘岚;;西吉县水地冬小麦丰产抗锈品种比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年02期
17 梁强;严俊;黄丽丽;Fahima T;程剑平;;野生二粒小麦苗期及成株期对条中32的抗性表现[J];贵州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18 张胜利;李东方;贺杰;胡海燕;赵俊杰;;小麦不同抗性材料中抗条锈病基因Yr24分子标记分布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19 张继新;部分丰抗号小麦新品种抗锈鉴定结果[J];农业新技术;1985年05期
20 杨之为,李振岐,雷银山,彭军;小麦条锈病产量损失估计[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爱峰;段友臣;郝元峰;刘海燕;王洪刚;;抗条锈病小偃麦种质系的创制及鉴定[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范金萍;吕国锋;张伯桥;高德荣;;玉米法诱导小麦双单倍体技术及其在小麦改良中应用[A];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郭庆梅;周凤琴;邢玉娜;张永清;;不同种质忍冬花蕾形态研究及其在种质划分中的意义[A];全国第9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曹世勤;金社林;金明安;贾秋珍;;小麦慢条锈抗性类型品种抗病性及其花后干物质积累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植物病理学研究进展(第五卷)[C];2003年
5 曹双河;徐虹;张相岐;;从小偃麦附加系TAI-13中分离中间偃麦草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基因[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6 代君丽;井金学;李振岐;李洪连;;我国小麦农家品种抗条锈性评价及抗病品种的遗传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宋建荣;张耀辉;;我国条锈病核心疫源区陇南冬小麦育种策略[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畅志坚;闫金龙;詹海仙;张晓军;李欣;;小麦中源于长穗偃麦草抗条锈病基因的标记定位[A];中国遗传学会植物遗传和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9 钟冠昌;;优质面包小麦新品种——高优503的选育与产业化[A];全国作物细胞工程与分子技术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张庆祝;何中虎;夏兰芹;李根英;耿洪伟;陈新民;;小麦puroindoline基因高效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A];2004’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资料[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爱峰;小偃麦种质系的鉴定及其抗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和SSR分子标记[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2 李兴锋;小麦三属杂种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3年
3 燕树锋;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种质系的创造及利用[D];浙江大学;2011年
4 赵环环;小麦慢锈性抗性及抗白粉病基因分子标记定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5 陈国跃;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与抗条锈病新基因的发掘[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6 刘迪;小麦条锈抗病相关基因的分离和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7 陈企村;小麦品种单种和混种产量及条锈病发生程度的比较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8 李勇;小麦品种C591中一个主效抗条锈病基因的定位与分子标记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9 殷学贵;小麦抗条锈新基因YrTp1和YrTp2的发现和分子标记定位[D];甘肃农业大学;2005年
10 别同德;利用花粉辐射诱导小麦—亲缘物种属间染色体易位[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金平;小滨麦种质系的鉴定及其抗条锈病基因的SSR分子标记[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2 李艳波;六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的细胞遗传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3 闫金龙;小偃麦新种质抗性评价及抗条锈基因初步定位[D];山西大学;2010年
4 任永康;小偃麦异代换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D];山西大学;2007年
5 李春来;抗条锈病小麦基因组中黑麦DNA插入片段的分子检测和序列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6 李凤珍;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异染色体系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7 李涛;小麦-粗山羊草双二倍体的鉴定及其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D];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
8 徐智斌;两个重要种质的抗条锈性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9 王丽娟;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Sp的分子标记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10 李光蓉;小麦-偃麦草新种质的分子细胞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新;全国冬小麦油菜苗情较好[N];农资导报;2008年
2 记者 孙镇;全省小麦条锈病控制学术研讨会在我市召开[N];天水日报;2006年
3 本报特约记者 赵金城;小麦后期管理重点在“喷”[N];河北农民报;2010年
4 商丘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王宏青;小麦春季管理关键技术[N];商丘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李秋怡;小麦改良专家盖瑞的四川缘[N];四川日报;2011年
6 杨晓;中外“联姻”育出“混血”良种[N];四川日报;2007年
7 主讲人 李振声 中国科学院院士 整理 嘉星一族;我把草的基因转到小麦里[N];北京科技报;2010年
8 肖林;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赴川建试验站[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范建;从“绿色革命”的摇篮到连接中国的“绿色飘带”[N];科技日报;2007年
10 记者 张瑛 洪琦;肯萨瑞博士获六盘山友谊奖[N];宁夏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