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查清爆发特征和因素,控制流行。方法调查所有就餐及其接触者的情况,同时肛拭采样培养鉴定霍乱弧菌,按《霍乱防治手册》的标准确定病人;对疫点环境采样培养分离霍乱弧菌; 并采取控制措施。结果共发病55例,死亡1例,病原学诊断5例(稻叶型),临床诊断50例。罹患率3次聚餐者为15.76%,未就餐者为0.8%,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05);仅参加第一、第二、第三次者分别为17.5%、0.0%、3.0%,第一次显著高于第二和第三次(P0.005);参加第一次聚餐者罹患率为20.24%,未参加的就餐者罹患率为1.28%,前者显著高于后者(x2=16.12,P0.005)。结论首次聚餐是导致爆发的主要原因,为首发病例带菌,操作拌凉菜污染食品所致,其次与疫情报告晚、措施落实不及时有关。
|
|
|
|
1 |
翁贵武;周志强;郭应堂;邓丽;;双流县霍乱食源性传播的综合防控措施[J];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10年03期 |
2 |
张协和;赵艳燕;韩松;王兰田;刘瑞辉;孙孝武;;ELTor霍乱弧菌实验感染鸭鹅的初步报告[J];中国公共卫生学报;1993年02期 |
3 |
吴光先;;非霍乱弧菌在不同食品中的生存和生长[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81年03期 |
4 |
周用直;张鹏云;夏胜利;张锦;吴振溢;陈天寿;姜方武;田万红;;河南省非0—1群霍乱弧菌血清分型的研究[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1987年04期 |
5 |
谢劲心,刘渠;从居民井水中分离出霍乱弧菌[J];现代预防医学;2003年04期 |
6 |
陈素英;;口岸辖区环境水体霍乱弧菌监测工作质量的影响因素[J];口岸卫生控制;2006年03期 |
7 |
张玉琼,吕太富,潘忠伦,姚光海,田克诚,王昭孝,穆世惠;贵州省环境因素与霍乱弧菌生存关系的研究[J];贵州医药;2001年09期 |
8 |
杜雪飞;徐景英;;一株O139霍乱弧菌的分离鉴定及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年22期 |
9 |
孔繁钧;;第七次霍乱大流行的特点[J];华南预防医学;1983年01期 |
10 |
赵素英;刘占五;王丽娜;石磊;李兰田;田万红;姜方武;陈天寿;;非01群霍乱弧菌血清分型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1990年06期 |
11 |
谢文忠,黄珍萍,郑建利;外环境水样霍乱弧菌检测注意事项[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1年04期 |
12 |
洪丽君,杨丽君;从牛蛙内脏中检出O_1群霍乱弧菌[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4年06期 |
13 |
严寒秋;李伟;吴疆;刘广文;黄芳;崔志刚;刘园;张京云;贾蕾;刘桂荣;黎新宇;卢桂兰;彭晓旻;王晓梅;贺雄;阚飙;;一起由非产毒霍乱弧菌引发腹泻暴发的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年10期 |
14 |
管兆军;;丹东地区水体及海(水)产品霍乱弧菌疫源监测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09年04期 |
15 |
郭素珍;林台城;;~(125)I—SPA固相放射免疫检测副霍乱弧菌的实验研究[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1984年02期 |
16 |
吴国华;;提高霍乱弧菌阳性检出率的探讨[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1990年01期 |
17 |
雷质文,寇运同,朱来华,林修光,贾臻,李伟才;食源性致泻病原生物简介[J];中国动物检疫;2002年08期 |
18 |
纪惠玲;姚栩;刘秀锋;郑曦;魏陈军;;随机引物PCR方法在霍乱弧菌基因型分析中的应用[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7年02期 |
19 |
崔仲光;;由不凝集霍乱弧菌引起腹泻(非霍乱弧菌)[J];华南预防医学;1978年02期 |
20 |
刘忠民;昆明口岸进口水产品霍乱弧菌检验结果分析[J];口岸卫生控制;2003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