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的自组织目标理论及其管理学蕴涵
【摘要】:动机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动机研究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传统的动机理论难以对个体行为的差异性、文化的自主选择性和行为的内在动力性予以统一的解释。最近十年来,关于动机与内在目标关系的研究为人们理解人类动机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然而,研究者们并没有为内在目标具有动机作用自觉寻找或找到一种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科学理论模型。文章认为,正确地理解人类动机的本质、作用及其发生机制需要现代系统科学方法论和系统动力学的理论模型。本文综合运用心理学与自组织系统理论。探讨了人类需要与动机发生的自组织机制,提出了一种新的人类动机理论,即动机的自组织目标理论。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人的心理世界存在一种指向未来的动力性变量,例如,人们对未来的幻想、愿望、期待、目标等,这些动力性因素都包含着一组尚未展开的未来心理图景。它们引导着人的心理发展的趋向性和可能达到的未来状态,作者把这些指向未来的动力性因素统称为心理目标,认为它们是心理系统的序参量。文章认为,心理目标是心理系统进行自组织的动力源泉,并决定着心理系统可能达到的未来有序结构;动机在本质上代表着心理系统的自组织,它产生于激活的优势心理目标对个体心理活动的自组织和对个体行为的组织与驱动;心理目标具有自主性、价值性、建构性、未来性、观念性、可变性和激活的情境性,心理目标的这些属性决定了人类动机的性质与功能。作者进而进一步讨论了心理目标的形成、类型及其运动规律。动机理论的创新必然会带来管理思想的发展。文章最后根据动机的自组织目标理论,对人本管理、工作激励、领导理论、文化管理、员工的行为塑造等管理问题进行了新颖、系统的分析,并重新论述了个性化管理的思想。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例如,激励在本质上不仅是一个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培养员工的工作动机的过程;改变个体的行为背景不仅可以改变影响行为的环境变量,而且可以激活不同的优势动机,从而改变人的行为,因此,塑造员工行为的直接途径是通过制度创新改变行为背景等。动机的自组织目标理论还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更积极主动的具有可塑性的人性世界:个体可以在后天的社会活动中选择性地接受一定的文化影响,并形成相应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目标,自主地追求人格的发展。这种积极的人性世界让我们对建设组织文化、推进文化管理增强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