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5中新显式云物理方案的建立和数值模拟
【摘要】:在MM5动力框架内,在其中Reisner 2方案基础上采用双变参数方案,增加了云水、雨水、雪和霰的数浓度预报方程。云中凝结核CCN的数浓度采用超几何函数表示;云水向雨水的自动转换过程考虑了云滴谱的特征和发展变化对该过程的影响,而不是采用原方案给定阈值的方法描述该过程;对连续碰并方程不再将粒子落速差作为常量提出积分号外,而是直接作为粒子直径函数在积分号内求解,这样处理可以回避使用粒子群的平均落速带来的误差;增加了霰和雪、霰和冰晶的碰并微物理过程。粒子引入Γ分布谱函数,对微物理过程采用了与之相适应的计算公式。通过增加新预报量的计算和输出程序,在MM5的显式方案中新增加了一个可选方案,并称之为新方案。模拟了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在区域二分别采用了新方案和Reisner 2方案以作对比。新旧方案降水模拟结果的对比表明新方案在降水范围和强度的预报效果有所改进。模拟结果给出了层状云的合理微观结构和它的一些特征,增强了MM5研究微观云物理的能力;通过单站微物理过程分析,揭示了降水过程的可能形成机制。说明新方案可以为层状云的宏微观结构特征、降水物理过程和人工影响天气研究提供一定依据。
|
|
|
|
1 |
杨静,王鹏云,李兴荣;“99.6”梅雨锋暴雨云和降水物理过程的中尺度数值模拟[J];热带气象学报;2003年02期 |
2 |
王鹏云,阮征,康红文;华南暴雨中云物理过程的数值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02年01期 |
3 |
张云;雷恒池;潘晓滨;王春明;解妍琼;;一次梅雨锋上MCS云微物理过程及降水形成机制[J];气象科学;2009年04期 |
4 |
鞠永茂;王汉杰;钟中;宋帅;;一次梅雨锋暴雨云物理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J];气象学报;2008年03期 |
5 |
肖辉,王孝波,周非非,洪延超,黄美元;强降水云物理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2004年03期 |
6 |
孙晶;王鹏云;李想;逯莹;;北方两次不同类型降雪过程的微物理模拟研究[J];气象学报;2007年01期 |
7 |
伍志方;新疆渭干河灌区冰雹云微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J];新疆气象;1997年04期 |
8 |
楼小凤,周秀骥,胡志晋,王鹏云,史月琴;MM5模式显式微物理方案的对比分析[J];气象科技;2004年01期 |
9 |
刘诗军,王庆,迟竹萍;MM5模式移植及业务应用系统[J];气象;2004年03期 |
10 |
赵震,雷恒池,吴玉霞;MM5中新显式云物理方案的建立和数值模拟[J];大气科学;2005年04期 |
11 |
王孝波,肖辉,杜秉玉;对流性强降水的数值模拟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
12 |
李德俊;刘熙明;吴万友;王霞;;2008年初江西中部冰雪风暴过程的数值模拟[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9年03期 |
13 |
闫之辉,朱政慧,郝民,王雨;HLAFS业务预报系统改进对比试验[J];应用气象学报;2004年06期 |
14 |
王维佳;陶遐龄;;一维半地形积层混合云模式简介[J];四川气象;2006年01期 |
15 |
王亮;王春明;;一次雨夹雪转暴雪天气过程的微物理模拟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0年02期 |
16 |
廖菲;洪延超;郑国光;;影响云和降水的动力、热力与微物理因素的研究概述[J];气象;2006年11期 |
17 |
王在志;闫敬华;;水成物分析及在数值模式中的应用综述[J];热带气象学报;2007年01期 |
18 |
闫之辉;邓莲堂;;WRF模式中的微物理过程及其预报对比试验[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年06期 |
19 |
肖辉;银燕;;污染气溶胶对山西一次降水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J];大气科学;2011年02期 |
20 |
刘卫国;刘奇俊;;祁连山夏季地形云结构和云微物理过程的模拟研究(II):云微物理过程和地形影响[J];高原气象;200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