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社会的新媒体与文化认同
【摘要】:科技的突飞猛进,大大缩小了地球的尺寸和世界的范畴。人们与人们,文化与文化之间所形成的全球依存性,已经成了常今生活的常态。这种把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开始连结起来的现象,把人类社会逐渐带领到所谓的‘全球村'(global village)、‘全球社区'(global community)、‘全球社会'(global society)、‘电脑化社区'(cybercommunities)、‘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ies)、或‘网线城'(wired cities)的境地。全球化社会的来临,不仅改变了人类社区传统的意义,也同时促进了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相互依存的关系。简言之,全球化是一种社会变化的过程,它的特色是社会与文化安置的空间限制的解除,结果是经济上的物质交换逐渐连结了在地的社会关系,政治上的各种运作逐渐突破了地域的隔阂,以及文化上的符号交换超脱了空间的限制。全球化的这种特征,反映了在地认同(local identity)与全球多元化(global diversity)两股势力彼此拉锯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全球化矛盾'(global paradox),意指人类社会变得越来越全球化的同时,个人、团体、或文化的力量也变得越来越强大。因此,理想的全球化,不仅必须整合全球社区的多元文化,也须要顾及到个人、团体、或文化认同的发展。近二十年来,加速全球化社会发展的最大助力,非新媒体(new media)莫属。新媒体挟其数位化(digitalization)、融合力(convergence)、互动性(interactivity)、以及网络性(networking)等强大特征,把人类的沟通与社会的互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结与复杂的地步。新媒体给人类行为与社会所带来的变迁,直接冲击到人们文化认同的建立与发展。新媒体的产生,在突破了文化认同的传统时空限制之时,既可能更有效地强化既存的文化认同的机制,也可能消解和改变文化认同的能量与建构。本文的目的乃在于阐释与分析,在全球化社会的情境下,新媒体与文化认同之间的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
|
|
|
1 |
陳國明;;全球化社会的新媒体与文化认同[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
2 |
庄博然;;文化交往全球化中的文化认同问题研究[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
3 |
于子桥;;全球化延伸:从全球到地方(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8年 |
4 |
关振忠;;钱箱的全球化与本地化之路[A];第四届(2011)中国商业信息化行业大会暨第四届中国商业信息化技术展览会会刊[C];2011年 |
5 |
邱翊;;文化认同与和谐青海[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
6 |
郭芳;;文化认同与文化安全[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
7 |
Gerardo Rocha;;大学,全球化和社会变革(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社会变革与大学发展”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
8 |
刘伯孳;;菲律宾华人文化认同与菲华社团[A];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
9 |
Tan Chung;;美好新世界与中国的未来:有限的全球化与无限的全球化(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
10 |
葛祥邻;;炎黄文化的十大文化认同表现[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