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全球化社会的新媒体与文化认同

陳國明  
【摘要】:科技的突飞猛进,大大缩小了地球的尺寸和世界的范畴。人们与人们,文化与文化之间所形成的全球依存性,已经成了常今生活的常态。这种把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开始连结起来的现象,把人类社会逐渐带领到所谓的‘全球村'(global village)、‘全球社区'(global community)、‘全球社会'(global society)、‘电脑化社区'(cybercommunities)、‘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ies)、或‘网线城'(wired cities)的境地。全球化社会的来临,不仅改变了人类社区传统的意义,也同时促进了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相互依存的关系。简言之,全球化是一种社会变化的过程,它的特色是社会与文化安置的空间限制的解除,结果是经济上的物质交换逐渐连结了在地的社会关系,政治上的各种运作逐渐突破了地域的隔阂,以及文化上的符号交换超脱了空间的限制。全球化的这种特征,反映了在地认同(local identity)与全球多元化(global diversity)两股势力彼此拉锯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全球化矛盾'(global paradox),意指人类社会变得越来越全球化的同时,个人、团体、或文化的力量也变得越来越强大。因此,理想的全球化,不仅必须整合全球社区的多元文化,也须要顾及到个人、团体、或文化认同的发展。近二十年来,加速全球化社会发展的最大助力,非新媒体(new media)莫属。新媒体挟其数位化(digitalization)、融合力(convergence)、互动性(interactivity)、以及网络性(networking)等强大特征,把人类的沟通与社会的互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结与复杂的地步。新媒体给人类行为与社会所带来的变迁,直接冲击到人们文化认同的建立与发展。新媒体的产生,在突破了文化认同的传统时空限制之时,既可能更有效地强化既存的文化认同的机制,也可能消解和改变文化认同的能量与建构。本文的目的乃在于阐释与分析,在全球化社会的情境下,新媒体与文化认同之间的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业界在行动——寻求有效的全球化PLM管理[J];办公自动化;2011年11期
2 陈伟;;浅议网络传播对大众传播的拓展与深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3 马衍;;网络媒体如何做好国际突发事件报道[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年05期
4 ;全力推动全球化端到端TD-LTE生态系统[J];通信世界;2011年25期
5 朱玉杰;;高校博物馆的现代化与全球化[J];经济视角(中旬);2011年05期
6 陆阳;;中美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比较:历史、现实与未来[J];浙江档案;2011年06期
7 沈爱君;梅琼林;;华文媒体与中华文化认同之建构——以《世界日报》为例[J];学术交流;2011年07期
8 ;创新 全球化 卓越运营——东软集团成立20周年系列庆典活动在沈阳拉开序幕[J];电力信息化;2011年06期
9 方旭;梁洁;;信息环境下农家书屋存在的制约因素及解决对策[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年09期
10 张国良;陈青文;姚君喜;;沟通与和谐:汉语全球传播的渠道与策略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11 吴小君;刘小霞;;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论“环境地理隔离”[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12 郭松民;;赵半狄:一个掷石子的小男孩[J];记者观察(上半月);2011年07期
13 文远竹;;日本主流媒体考察纪行[J];传媒;2011年06期
14 文远竹;;日本主流媒体如何应对全球市场竞争[J];传媒观察;2011年07期
15 李良荣;;探索传媒业转型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道路——《转型新闻论稿》序[J];新闻记者;2011年08期
16 梁辰;;烽火海外部署阵地战 未来五年向国际知名品牌跨越[J];通信世界;2011年20期
17 王冰睿;;三洋渐次淡出家电市场 海尔接手深入东南亚国家[J];IT时代周刊;2011年16期
18 ;业界动态&科技新品[J];IT时代周刊;2011年16期
19 何晶;;海外华文网络媒体中华文化建构初探——以联合早报网为例[J];青年记者;2011年23期
20 常砚溪;;电视传媒品牌的打造与提升[J];新闻窗;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陳國明;;全球化社会的新媒体与文化认同[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庄博然;;文化交往全球化中的文化认同问题研究[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于子桥;;全球化延伸:从全球到地方(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8年
4 关振忠;;钱箱的全球化与本地化之路[A];第四届(2011)中国商业信息化行业大会暨第四届中国商业信息化技术展览会会刊[C];2011年
5 邱翊;;文化认同与和谐青海[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6 郭芳;;文化认同与文化安全[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7 Gerardo Rocha;;大学,全球化和社会变革(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社会变革与大学发展”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8 刘伯孳;;菲律宾华人文化认同与菲华社团[A];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Tan Chung;;美好新世界与中国的未来:有限的全球化与无限的全球化(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10 葛祥邻;;炎黄文化的十大文化认同表现[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勇;非传统安全研究与中国[D];复旦大学;2005年
2 李亚萍;20世纪中后期美国华文文学的主题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3 周德刚;经济交往中的文化认同[D];复旦大学;2004年
4 赵士林;论中国媒体的危机报道[D];复旦大学;2005年
5 饶淑莹;世纪之交的帝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唐志红;经济全球化下一国产业结构优化[D];四川大学;2005年
7 孙万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主权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周翔;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与文化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方敏;文化传播视野下的图形用户界面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10 凌丹;制造业全球化与本土化关联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艳;民办学校文化认同的现状与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冬顺;试论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发展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傅梦萍;品牌日记[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周建琼;闽台传统节日民俗体育特征及文化认同研究[D];集美大学;2010年
5 韩辉;藏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结构及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秦靓;全球化态势下的媒介帝国主义[D];武汉大学;2005年
7 王东;文化认同的可能与现实[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8 赵晓龙;当代阿拉伯民族认同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9 张斌;中国与美欧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自忍;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初探[D];西南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政;文化认同[N];延边日报;2005年
2 朱贻庭 赵修义;文化认同与民族精神[N];学习时报;2008年
3 本刊特约主笔 刘勇;“半全球化”生存[N];工人日报;2008年
4 钱镇;全球化把世界拉平了[N];学习时报;2009年
5 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及布鲁金斯学会桑顿中国中心资深研究员 肖耿;2008:全球化的十字路口[N];南方周末;2009年
6 杨闯 外交学院教授;不能对全球化作泛式解读[N];中国国防报;2009年
7 记者 吴志远 林建伟;全球化市场化趋势没发生根本性变化[N];湖北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吴玮;参与全球化模式亟待改变[N];中国工业报;2009年
9 柏亮;中国要紧迫地拥抱全球化[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10 王长春;博鳌与中国全球化新机遇[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